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语专业学生频繁接触外国文化,在第二外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家国情怀的外语类人才是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第二外语(日语)为例,分析了高校第二外语(日语)课程的特点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认为教师可通过词汇、语法、课文、课后实践等多途径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
日语专业新"国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评价的依据.新"国标"要求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的日语人才教育不仅注重对外语技能的培养,还强调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调查发现,学生的中国文化日语表达能力不容乐观,但学生对日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教学持积极态度.在探讨原因的基础上,从文化自信、跨文化课程、媒体日语、巧用同形词等方面思考如何提高学生中国文化日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往来日益密切,对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因此,高校日语教学应融入思政教育,谋求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新发展,可以通过讲述语言文字起源,塑造学生民族自信;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明确育人价值导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日语教学内容;融入中国传统礼仪,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新日语教学模式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育人能力等策略,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具备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人才。江苏海洋大学俄语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将人才培养的价值内涵概括为“以德启智,德智相长;以德育人,德才兼备;以德润心,行稳致远”。并从课程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及教材三个重要层面探究“大思政”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路径,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俄语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集生活性、实用性、教育性于一体,以课程思政为契机,以思政教育与航海技专业教育自然融合为前提,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结合人才成长对身心素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要求,探索思政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深度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了教学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成果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文章讲述了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发展现状,分析了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路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为推动多元化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需将课程思政融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有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挖掘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该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外语的人才培养应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在西方思想的背景下加强正确价值观引领,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外语技能强、道德品质高、思想意识全的外语人才。本文以西语专业核心课程“中级西班牙语”为例,探索如何把外语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并渗透在教学各环节中,从而有效展开西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日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近年来,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很多高校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就是培养日本企业需要的商务日语人才。其侧重于培养在日企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日本企业运行模式。那么,除了语言教学以外,将日本企业文化引入商务日语课堂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0.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化,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对于高校的思政课堂来说,其主要可以由三方面的内容组成,分别是课堂教学以及高校所开展的相应实践教学,还包括在信息化时代下所发展出的网络教学。而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面一体"教育模式,而这样的模式也是高校思政课堂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就针对高校思政金课"三面一体"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高校思政课堂的相关改革提供有效的建议,推进实践教学以及网络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实验课程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推进实验教学思政化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准备、授课模式及考核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理念,并探索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背景下,探索育人培养的教育新路径,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本文将以课程思政教育为内容切入点,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方向,并结合应用学科及基础学科的课程思政教育应用价值,探究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发展策略,为高校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提供教育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校级通识课程,英语演讲与辩论在外语课程思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深入开展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实践中,提出“12345”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即“1个宗旨、2个板块、3个结合、4个方向、5个环节”。这种模式以优化课程思政设计、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改进思政教学方法、评价思政教学效果为改革路径,旨在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培养和塑造有理想、能力强、敢担当的新时代演讲与辩论人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在华日资企业也不断增加,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其专业英语的学习之外,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然而由于第二外语其自身的特殊性,当前二外日语的教学当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二外日语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对于二外日语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讨,希望在今后的二外日语教学中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环境下,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要求,需要在课程实践期间促进思政教育系统化、全方位开展,让其与教学课程有效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有效构建"大思政"格局,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落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思政教学工作开展自然需要及时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真正让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接受思政教育,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在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日语专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以旅游日语为改革目标,分析了旅游日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改革的研究现状,并以韶关特色文化为改革支撑素材,提出了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环节、思政内容充分结合教学设计,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旅游日语课程思政改革内容的具体方法。籍此研究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推动日语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如何将创新创业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并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形势下,日语专业《商务基础日语》课程建设也迫在眉睫。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商务基础日语》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此来为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求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论文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思政教育为例,从该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思政的现实境遇,制定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对在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使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案例教学能够得到持续优化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紧密融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群体性和个体性,从而使思政教师与高校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能动性。通过对高校学生全面性的教育,促进其思想政治觉悟、身心、道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并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思政素养有意识的提升。思政教师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转变成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学习模式。本文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对当代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与群体性的融合进行分析,使其能够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党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正确把握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和路径.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实效,还能优化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对党史教育资源挖掘不足、缺乏对党史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统筹规划、学生难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等现实问题.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应注意统合党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结合课程特点,加强制度建设;融合实践体验,发挥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