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就“都市”热点有感而发,指出中国已有的城市史知识系统不够完备,难于获取从全景出发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各方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中国都市的眼光,且不重视自下而上观看都市的角度。对于都市文化的个性,注意挖掘传统的地域意识和乡土文化根系,对“现代调整”和都市如何面向现代政治、商业文化的“中国经验”缺乏研究。至于都市文学,需厘清概念,借鉴现代文学与城的五种模式,理解城与人的关联,将都市的市民性、精英性、民众和知识分子及其都市管理者一并思索在内。触摸文学的都市之魂。  相似文献   

2.
新兴的都市文学应该是面向新兴的市民社会群体,对其新萌生的市民意识的文学书写。作家对个体市民的现代意识的发现和维护,才是决定都市文学书写的现代性程度的关键因素。评论者如果不能看到这种个体社会身份的转换与文学书写的内在联系,就有可能导致当下文学创建活动中批评的缺席。  相似文献   

3.
自晚清以降,独具前现代性的都市文学在中国本土语境中开始诞生。但自诞生起,朝着现代性方向发展的都市文学一直生存于"夹缝"且挣扎的处境当中,并且积极地去寻求自身的解放。本文就试图阐释都市文学在这一过程中的境遇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韵 《文教资料》2014,(36):36-38
近代以来,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上海在文学叙述中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被赋予了宏大的近代民族国家意义。本文认为,文学进行上海书写,应从近代小说开始。近代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仅建构起了上海鲜明的都市现代性身份,还以大众传媒、市民群体和都市公共空间为依托,承担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都市现代性的共同社会想象。因此,本文力图梳理近代以来不同文类的小说,展现其中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叙述,并从中探讨此种叙述所包蕴的独特的民族国家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都市文化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都市文学的研究虽然极为重视,而且亦有相关宏篇巨著相继发表或出版.但从总体上看,关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的研究,似乎还应该调整和加强.所谓调整,是指当下的都市文学研究应该处理好"都市"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明代江南都市的发展,江南都市文学也出现了勃兴。江南都市文学中显露出的现代性因素使之与传统诗文迥异,而构成了与新文学的连接点。沈明臣作为江南都市文人的代表,其诗歌在题材主题、精神意趣、艺术特点等方面有现代性特征,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学发展到当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都市文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期间也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鲜明的现代化都市意识的都市小说并没有随之应运而生。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文学的当下需要的是兼容———反映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碰撞、相互吸引是当下文学尤其是都市文学所需。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梳理了90年代以来辽宁都市文学的概况,着重对其三个方面的特色和内容进行了阐释:一是作品所呈现出的以乡村道德观照都市的审美方式,二是在都市工业题材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三是迥异于当下都市文学潮流的都市书写理念。  相似文献   

9.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10.
讨论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学,必然地面临一个困惑:我们既难以解读中国当下的都市,又抛撇不下这个充满着诱惑的叙述对象。因而我们会面对着众多的都市文学叙述,却不能达到对当下中国都市的穿透。为此,我们必须探究,为什么我们读不透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叙述,障碍是什么?只有对于难以穿透的中国都市的累积性的遮蔽层幛有所认识,我们才能认识与评判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过程,而“都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上起着无可动摇的引领作用。但都市文化本身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都市文学应该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文化和文学地域学应该区分什么样的边界?都市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应该怎样?本刊就上述疑问及“城市化”思潮中文学的真实处境,都市文学的叙述张力等问题,组织了下面的笔谈,以期把都市文化与文学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历届世博会效应分析,世博会与都市文化传播之间存在互动演化的关联:现代都市文化可以依托世博地缘关系,建立城市品牌效应,进行都市文化“点型”传播;都市文化可以依托都市群进行文化扩散,建构文化辐射效应,形成都市文化“面型”传播;同时都市文化传播又是世博精神再生的工作母机,可以加速世博会内在价值的转换和功能演化。总之,世博会是都市文化消费方式同时也是都市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二者具有正向互动关联。上海在“后世博”时期应该依托都市文化创新,重构都市文化范式,整合长三角都市文化圈,扩大上海都市文化的国际营销,续写上海世博精神和都市文化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真正把上海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上升为审美本体的高度,细致地打量描摹都市风情的文化和文明景观,从而使都市文学真正确立起文体类别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内涵的作者当之无愧的是穆时英,繁华都市的现代性书写与现代都市的艺术性传达,使都市文学与其代言人的审美契合产生的互动效应,奠定了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都市水墨”人物画致力于在都市题材基础上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新视觉探索。对都市化社会的关注,对传统中国画内容、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使得“都市水墨”人物画在中国画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定积极的作用。“都市水墨”人物画在当下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多向度、多维度主题构架中独树一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了中国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呐鸥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都市小说,具有题材的重大开拓性和现代城市文学的全新艺术品格.在中国城市化程度极低,农业文明背景广大深厚的历史环境中,刘呐鸥的都市小说在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拓荒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都市文学的演进存在着内在的文化逻辑 ,在其发展的两个阶段上 ,文学视点向城市的转移与商品理念的生成是其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都市文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异端性:一方面,都市文学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传统的乡村文化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乡村的纯朴与都市罪恶的对立,对立的结果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乡村渐被城市吞噬,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纯朴文明的毁灭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但另一方面,在都市文明的喧嚣躁动的疯狂律动的背后,在穷奢极欲的物质追求中,现代人在精神上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小说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一支生力军,他们通过对情爱和金钱欲望的书写去展现都市生活、剖析人性,并以此来透视都市中人的生存境遇,反思人异化的深层原因,现已形成了自己的文本范式,具有相当高的文学影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