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学发展的自我反思与中国政治学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数量化是政治科学的必经之路,但是数量化必须以精确、严格的定义为基础,而且政治科学的发展不能停留于数量主义,它必须建立起解释理论,并以此支撑应用研究。建构中国政治学,指的是政治学的中国类型,而不是指在不同国家或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学。建构中国政治学具有双重目标:既完成“补课”任务,与国际的政治学发展接轨;又实现政治学的本土化、中国化。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必须增强政治学的科学性,不仅尽量扩张数据的“硬性”方面,使之具备最大限度的可测量性和可比较性,而且尽量提高它的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关怀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2.
反观西方社会科学的"转向历史"学术史,政治学因对历史的不同理解而出现三种层次性的历史转向.在历史作为方法的层次,以政治学生产的理论、命题、概念为"体",以历史研究为"用",作为论证知识合理性的材料来源;在历史作为认知的层次,历史研究与政治学融通,从现实政治问题出发,重视政治知识的历史经验来源与提炼,阐释或解释其历史过程及成因;在历史作为本体的层次,政治学倒转为"用",所关注的任何议题是为了揭示普遍历史进程之"体".三种转向方式都有其知识生产的合理性和学术史依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中国政治学已经意识到转向历史的时代意义,但不能撕裂转向历史的三个层次,而是要在层次之间寻找逻辑与事实的关联机制,尤其重要但也艰难的是在第三层次,基于中华文明传统确立统一的历史观念,使之成为前两个层次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阐释是一种以获得承认、达成共识为目标且兼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历史活动。作为时代共识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私人话语不断被公共理性裁定有效并接纳进入历史、产生影响的过程。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在不同时期历史确定性前提和共性问题阈基础上,较为充分地利用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所提供之可能边界约束区间,具备了较强的阐释弹性,于较大公共理性范围内将其私人话语成功抬高为普遍性共识,尽管其阐释严格来讲并非一定“有效”(纯粹阐释学意义上),前提和内容也未必“真实”。作为基于当代伟大实践的思想理论活动,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历史发展共性基础上关注人类命运,把握时代最新主题,并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所赋予之可能边界约束范围内不断生发创新,以增加阐释弹性,拓展阐释版图,获得世界范围内更广大公共理性承认。  相似文献   

4.
历史流动地存在于人们永不间断的理解和阐释中,“历史”,是被阐释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使历史实际、历史文献、历史认识者是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极”,缺一不可。这也就决定了历史研究是在认识论的范畴和认识论的意义上展开的,历史认识是具有阐释性的认识,对历史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离不开历史的阐释。“强制阐释”和“公共阐释...  相似文献   

5.
一政治学一词最初源出于古希腊语Politike,意指关于城邦国家的学说。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政治学是对社会政治现象及其有关方面问题的系统研究;狭义政治学只研究国家、政府以及为行使政治职能所建立的各种机构。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学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按照美国学者的理解,广义政治学应包括: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6.
政治学总是为既定政体提供地域性政治知识.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学也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第一,政治学作为域外政治思想之一种援入中国;第二,中国传统知识资源的"政治学化",并建立相应的本土政治学谱系;第三,作为政治思想阐释--尤其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阐释--政治学获得其思想形态;第四,留学欧美之政治学博士归国设立政治学系所并著书立说,使政治学从思想之维走向学科学术之维.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稳定之目标,就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主题、难题和必须研究的一些问题,认为:稳定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主题;研究者的“自我超越”以及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行政效率低下、腐败问题突出”是当代中国政治学面临的难题;主导政治意识形态的自我扬弃、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政治体制的创新、作为权力载体的个人素质的培养、权力运行的监督以及公民政治意识的培育和合法政治参与等,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到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中,将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在本体论方面,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论方面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除对绝对真理的迷信;方法论层面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用一种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与全面发展这一政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民俗”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不断地被阐释,而中外学者做出的任何一种阐释都不是民俗阐释的终止,没有所谓标准的阐释,因而对民俗概念的阐释就一直在进行。因之,民俗概念就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一认识主体对民俗的理解过程。民俗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就为民俗的阐释预设了潜在的空间,也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民俗”的阐释是民俗学者始终要关注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10.
政治哲学的后现代视域:游牧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活尼采哲学的过程中,德勒兹创立了一种以力本论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哲学——游牧政治学,其中心旨趣是实现社会、国家和主体的彻底“解辖域化”,呼唤一个还不曾存在的“新地球”和“新人类”,因而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德勒兹的游牧政治学是一种在思想中进行的“政治革命”,追求的是“不合时宜性”和“乌托邦性”的政治效果,因而实质上是一种游牧式的政治试验。  相似文献   

11.
自政治学学科在中国恢复和重建起,中国的政治学就在确立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开始了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整合。近年来,政治学与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一步整合,出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在这个学科一体化的过程中,政治学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介绍、系统引进和应用与提高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制度主义因其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独树一帜,并与以比较方法运用为学科特征的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两者共同的研究旨趣与问题意识使得他们之间围绕制度的重新发现、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以及中层理论的构建等方面实现了紧密的结合,解决了比较政治学在行为主义范式下面临的困境,从而推动了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价值中立”是个充满争议的理论主张。为了反对传统政治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倾向,提倡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行为主义主张政治学研究不仅应该“价值中立”,而且可以“价值中立”。对此,行为主义政治学派内部不同学者的立场各有不同,同一学者在其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历史来看,“价值中立”代表了政治学研究的一种科学理想;从现实来看,“价值中立”也只能是政治学研究的一种理想,并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学人的神圣使命。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人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世界格局的变动中,获得学科自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获得学科自立;在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发展中,获得学科自强。但从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要求看,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要认真回顾120年的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找到发展差距,明确发展方向,争取在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现代的演绎性科学批判明智的政治学传统,霍布斯实现了现代政治学的“科学”转向,把政治学从政治的实践智慧转变成政治的科学推理。历史与经验因缺乏绝对的必然性而被霍布斯排除在政治学研究范围之外,这恰恰造成了抽象演绎的政治科学的根本缺陷,而孟德斯鸠敏锐察觉到这一缺陷。通过对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的批判与对抽象社会契约论的摒弃,他揭示了历史与经验背后的社会法则之于政治行动的重要性,任何忽视它们的政治变革必定难以成功。因此,他以不同于抽象演绎的比较归纳方法考察“法的精神”,进而发现了支配政治现象的社会法则,其核心是政体性质与政体原则的统一性,在这个意义上,孟德斯鸠推动了现代政治学的“社会学”转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徐育苗关键词政治学,毛泽东,理论发展毛泽东的理论和著作主要是关于政治学的,其他方面如哲学理论、经济理论、文艺理论等等,都是联系于或围绕着中国近现代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的,以政治学为落脚点的。因此,研究毛泽东思想,理应着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生产与发表了许多建制性概念,其中田野政治学是极为重要的一支,徐勇发表了“祖赋人权”、“家户制”、“关系叠加”等概念。田野政治学的活力与价值在于,重新发现了田野经验中的中国话语,将土生土长、本土性的中国话语提炼和改造为中国政治学的学术概念。本文旨在从现象学的“语言-分析”角度对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进行社会科学认识论的探讨,认为“祖赋人权”、“家户制”、“关系叠加”概念来自于日常生活语言的拣选,将这些话语/概念纳入不同处境空间将形成更丰富的概念含义,同时理念型及因果适当性与意义适当性的辩证运用将增强其解释能力。破除既有理论的束缚,回到经验实在本身,质疑常识并改变提问方式,将促进中国政治学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甚至去学科研究,生产出更丰富的中国本土化政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政治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人们虽对之耳熟能详,但仍有必要进行新的阐释和思考,这有利于人们加深对其理解,以提高政治研究的实际绩效和完善政治学及其知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借用拉斯韦尔在《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中的分析框架,这一课程要解决的是教师与学生得到什么、何时得到以及如何得到的问题。就学生而言,他们得到了关于政治和政治学的结构化认知以及政治学的思维方式,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实现了知识与方法的同步成长。学生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所得”,既有即时效应的,更有影响终身的。而要真正有所得,学生需要在“读”“写”“思”“行”四个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自治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从现代政治学理论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现状、高校学生自治实现的社会历史因素及实现学生自治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关于实现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几点设想,希望能够引起政治学对校园政治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