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知识,当时,学生似乎都“理解”、“掌握”了,可一考试学生却做错了;一道阅读理解题,学生写了很多,但不得要领,学生看了答案后觉得自己也想到了其中的内容,只是表述时不够到位罢了。学生也常常反映,语文课一听就懂,语文试题似乎比数理化题容易,可考试分数总是没有较大的变化,语文素养似乎也没有真正提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严重影响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削弱了语文的魅力。而有的教师没有思考此类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没有探求解决之道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更没有引导学生去反思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然而,这次调研似乎表明,以没有学过的“有理数减法”问题作为参照,“有理数加法”一课的教学似乎并没有让学生有特别显著的提高,我的教没有导致学生的学,学生会了也未必是源于我的教,我真正地理解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杨慧莉 《天津教育》2014,(23):93-94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所谓“语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可以简化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语用”等同于“练笔”,较少意识到“理解”的意义,进而也较少关注学生理解方面的语用能力的培养。“拓展性练习”的开展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培养,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要让“拓展性练习”真正在这方面取得成效,却需遵循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个贴近生活的主题,但是从历年来学生做的阅读理解中,很多的答案都答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对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改进做了些有益的尝试。1存在的问题1.1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欣赏阳光     
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题型:“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理解)”“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等等,透过字面,揣摩命题者用意,不难发现这样一类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2006年武汉市语文中考说明也依然把“词句理解”列入现代文阅读考查范畴。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亟需培养学生结合文本理解句子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面对这类句子理解题型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想尽办法,尽可能把作文题出得范围“细小”,似乎总在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块,以形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这种“万马齐喑”的作文课,使学生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自由,无疑会阉割学生写作的灵性,熄灭他们写作的热情之火,因而教学也难以真正产生实效。其实,“文无定法”。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的不同,学生对作文题的理解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因此,作文教学应提倡“一题多作”,具体做法如下。1讨论思路。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  相似文献   

7.
有些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太粗心,如:某某学生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只要教师一读题。他马上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点是缺少理解题意的科学方法。有时表面上看学生好像读懂了题目,但读懂题目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题意。我认为,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题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正确解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让“说”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8.
完全的阅读     
回归阅读是语文创新教学的前提,说“回归”,是因为阅读本来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点,自古至今,有创新、有成就的伟人都是离不开“读”的。是的.学生也尽可以通过反复的阅读达到顿悟。顿悟似乎意味着阅读的结束,我认为没有。这里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完全弄明白。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自己说看懂了,可经不起提问。可惜的是,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感到“心中已有”时,就不再进一步追问自己究竟“笔下”有否、“口中”有否,这实际上是理解过程中的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地区的语文中考加大了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其分值甚至超过总分(作文除外)的一半,阅读理解题独占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阅读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事关学生的素质。切实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生抱怨语文难学,不知道该怎么办,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有困难,作文也很难写好。也有不少学生郑重其事地向我请教:“老师,我该怎样做阅读题?”或者问:“老师,我怎么才能写好作文?”说实话,语文并不是那么难。就好像我们从不觉得玩是难的,也不觉得朋友是可怕的;当学习语文变成快乐的事情,好比相爱的青年不害怕考验一样,我们也就不惧怕考试了。而且语文科目考来考去,  相似文献   

11.
没有阅读理解,就没有更高层次的阅读;没有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没有阅读能力。理解是阅读的基础,而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或者浅层面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元认知技能的引领下,采取“明确阅读目标,监控目标达成;明确文本认知方式,监控认知行为;创建阅读活动,评价理解的发生”等阅读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习得“真正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新课标聚焦于“运用”显然更科学也更富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及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教育理论课教学中,许多教师深感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转化为能力缺乏“理解”基础。理解是介于知识感知、巩固、应用间的桥梁。作为教学目标的理解不仅指“明白、懂得”,还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是一种能力和倾向。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往往以一本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由此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文本理解受局限。随着《语文课程新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逐渐明确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不约而同地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特别是人文的关怀、个性的张扬、文本的感悟一度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但是在这繁华的背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却备受争议。教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苦,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笔者从坚持正确价值观,真理解;把握课堂关注点,真训练;脱下"亮丽的包装",真体验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追求本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过的常用词语,学生要“大部分会运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大量词语,能读、会默、能解释的不少,真正能在自己说、写的语言实践中运用的却不多。词语教学并没有真正“到位”。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益?根本出路就在于改进词语教学,重视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江羡珍 《高教论坛》2010,(3):64-66,80
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观认为,真正的智能,不是记忆一堆知识,而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如果没有理解所学,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不能运用所学知识于具体情景中,就没有真正发展智能。“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智能的具体表现。这一理解观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新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语文”二字解作“语言+文学”、“语言+文字”、“语言+文化”都有,但咬文嚼字地讨论“语文”二字作何解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无异于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要改革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弄清“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不管何种提法,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即教给学生熟练使用自己国家的母语,运用语言工具感悟文化、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他人,也教给学生利用语言工具表达自己、让他人和社会理解自己的能力。语文教学所谓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说法,最终其实也可概括到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作文水平集中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因为作文是综合各种语文基础而运用于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知识技能、生活阅历、思想感情的结合体。中专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语文课程的编排中却没有安排作文课,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造成学生重视不够,兴趣不高,教师虽然花费了很多精力,作文教学仍效果不佳,事倍功半的状况。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指导写作方法、技巧,理解“改”与“作”的关系,解决…  相似文献   

20.
李诗家 《课外阅读》2010,(12):74-74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无疑强调了“多读”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作用。然而,在教育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很多老师认为,“读读诵诵”的教育时代早已过去了,当今时代应当推行的方法理应是“精讲多练”。笔者认为,“精讲多练”的确重要,但提倡“多读”、“读读诵诵”的朗读教学法仍然不能忽视。很多东西,看一两遍,乃至三五遍,难于理解,但反复诵读,甚至达到熟记成诵,那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