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确定问题测验”是科尔伯格的学生吉姆·莱斯特于1974年开发,最初作为测量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简便的测验,该测验很快成为对道德认知理论进行修改的重要基础。近30年来,确定问题测验取得了很多新进展,从最初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制定DIT量表,到随后对其指标的验证;从围绕DIT研究其背后的道德机制,到随后多方位的“四成分模型”的提出,以及到最近由于受到哲学、应用伦理学、发展心理学特别是范式理论的影响,开始用新科尔伯格理论来重新审视DIT;最后从对道德的理论研究向应用方向发展,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渗透推进了DIT测验的完善,加深了人们对于道德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道德认知是道德研究领域的核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故事访谈法是道德认知研究的经典方法。新的有关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限定问题测验、道德判断测验和社会反映测验、团体施测的纸笔测验等形式,极大地提升了道德认知研究的科学化和客观化。  相似文献   

3.
道德认知是道德研究领域的核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故事访谈法是道德认知研究的经典方法。新的有关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限定问题测验、道德判断测验和社会反映测验、团体施测的纸笔测验等形式,极大地提升了道德认知研究的科学化和客观化。  相似文献   

4.
道德认知是道德研究领域的核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故事访谈法是道德认知研究的经典方法.新的有关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限定问题测验、道德判断测验和社会反映测验、团体施测的纸笔测验等形式,极大地提升了道德认知研究的科学化和客观化.  相似文献   

5.
确定问题测验是在科尔伯格访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量青少年和成人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这种纸笔测验的方法简单易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以DIT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科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者都强调道德认知、注重发展、重视自我建构、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发展,但在测验的方法、后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共同道德、道德图式和道德阶段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测量,主要采用确定问题测验(DIT)和道德判断测验(MJT);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能力倾向、政治倾向与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以及高校类型、课程经验和课外经验等高校因素;大学生道德认知与其他心理发展的关系,其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同一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今后的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需着力于研究理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确定问题测验与新科尔伯格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确定问题测验是在科尔伯格访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量青少年和成人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这种纸笔测验的方法简单易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以DIT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科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者都强调道德认知、注重发展、重视自我建构、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发展,但在测验的方法、后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共同道德、道德图式和道德阶段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8.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9.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家庭、学校等外在环境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其"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对我们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宇 《天津教育》2005,(1):35-36
道德判断能力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在自身的道德标准的限定下,对道德现象进行识别、评价并对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它包括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提升道德判断能力是实现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是检验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确定问题测验与道德心理的结构成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问题测验(DIT)是科尔伯格的学生莱斯特提出的用来研究道德判断发展的一种心理测验方法。近30年来,该测验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四成分模型理论,这是对人的道德心理结构所做的深入分析,对理解人的道德行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对该模型进行深入评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该模型的一些有价值的贡献及其不足。希望为我国道德心理学研究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是由“他治”到逐渐形成“自治”。他治的儿童没有道德自主性,受他人支配,而自治的儿童在道德问题上则是由自己支配自己。在他看来,儿童道德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同时他还指出,道德自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成人良好的方式能促进儿童道德自治的形成,而一些不当方式则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治的培养。根据皮亚杰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关键是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德育想象力是指德育工作者帮助个体运用道德想象力理解自我、他人与情境,对所面对的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的一种能力。其实现了道德关系维度中从“人我”到“我我”之间的演变,让儿童“预见”他人感受的同时,从情感与行动上给予对方关怀和回应,使异质者“共生共融”。基于德育想象力,教育者应培育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增强儿童的直面痛苦力,触发儿童的情感融通点,以丰富活动、具身感悟、自我澄清的方式来引领儿童经历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5.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很多国家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过程。而道德认知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上。道德判断又可以从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和道德内容两个维度加以…  相似文献   

16.
道德判断能力一方面反映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则受着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制约。以德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MJT)”为工具,通过对湖北和广东两个大省的实证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现状,同时从性别、年龄、居住地、政治面貌、学历、学习成绩、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着手,能够寻找出影响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因素。应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综合作用,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情绪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形式和主要内容,而且儿童情绪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制约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未来的道德发展。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如何加强对情绪社会化和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如何通过有效方式促进儿童的情绪社会化及其道德发展,以及如何培养有助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良好情绪特征和道德品质,是教育者亟待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晋刚 《教育评论》2022,(10):95-102
人类的崇高与尊严源之于人的德性。儿童道德启蒙的逻辑起点是这一根本问题的元问题。天性是儿童道德自启的根基与潜在。天性丰饶之白是儿童的道德自在,后天环境是制约儿童道德的他在。人性是儿童道德启蒙的可能与目的。自由意志赋予了儿童道德可能,感性产生道德激情,理性为道德立法。关系远近亲疏导致爱有差等,促进德性修为与伦理良序。教育是儿童道德启蒙的路径与工具。教育的德性就是通过知与行达到人生德性的目的。学达性天将“性”与“天”齐,经由教育的唤醒与他启,使儿童迈向理想人格和道德至境。  相似文献   

19.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经历连续的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他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来考察和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面临两难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获得启示用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