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如何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作为教育目标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对此,人们理解不一,困惑颇多。有一些人甚至反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法,认为过程与方法只能属于“走路”“过桥”“乘车”,是“行为”,不是“目的地”和具体目标。由于认识不一致,因此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必然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发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艺术。在学科教学中,可用以“情”激趣,以“乐”增趣。以“奇”求趣、以“疑”诱趣,以“争”促趣、以“需”引趣,以“动”提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仿”写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作文教学中,“仿”写是一柄“双刃剑”,引导得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使用失策,则会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妨碍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不少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将“仿”写教学束之高阁,唯恐学生“东施效颦”,……  相似文献   

4.
一、在引导方法上实现创新 传统作文指导的步骤是“先导后写”。一般的做法是先说说写作的步骤及方法,再读几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写作。这种模式过于强调“章法”,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新课标下的作文指导应注意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拘束的情况下先自由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既“导向”明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理科综合”考试的性质和目标基础上,得出“理科综合”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和“理解综合”考试的核心均是“创新”和“实践”。进而提出作为新形势下的现代理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以“理科综合”为导向作用,定位教学目标和方法,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新教学”和“实践教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对教师“教”、对学生“学”的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反思对象,进行主动探究,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反思性教学”是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实施的,它以教师和学生的“思”为核心,以全体学生“学会”、“会学”为目的,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反思…  相似文献   

7.
重点介绍了通过创设“疑点”、激活“动点”、捕捉“兴奋点”、寻找“发散点”以及找准“结合点”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思,思中做,做中用,努力构建生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指点,就是“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所谓“拨”,就是拨去迷雾,使学生开窍。点拨法虽然它也着眼于“导”,但却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要点,什么地方要拨,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因此它是把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的一种好形式。点拨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在实践中经常运用的主…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学得方法和技巧的主要“通道”。现代教育思想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材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教师教学的“教本”。变“主教”为“主学”,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一致的。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思路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常常表现为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话题”,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去查阅资料,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去读、去想、去画、去写,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话题”的设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中的“话题”,能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话题”的设计一定要准确、简炼,要提纲挈领。根据“话题”所涉及的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话题”可设计成如下类型:1.概括内容型此类型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学解题中的“代换”法,就是“变量代换”。“变量代换”法无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还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都是一种广泛应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如何巧妙地使用“代换”,避免生硬单一的“变量代换”,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知识及不同运算方法,“交互代换”去解同一道数学题,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代换”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4.
高中第五册2001年版注仅“道,方法”,此句难在“为”字而未注。按“为”动词,求也。“餍足”其宾语。译:这就是他求得酒肉饱足的方法。杨伯峻先生译为“这便是他吃饱喝醉的方法”,亦佳。  相似文献   

15.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向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让“学困生”脱困,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不仅关系着教育的今天,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育界对此做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探讨,笔者从“语文”母语教学的角度,在“创新写作”课题理论指导下,经过在教学一线的实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让“学困生”摆脱困境的方法:赏识→爱心→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6.
数的运算、图形的变化以及数形相互转化等都有其基本性质与普遍规律,掌握这些知识可以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念、方法。如任一整数与“5”的乘积,末位只能是“0”或“5”,那么,一个整数的末尾是“0”或“5”,是否一定可以被“5”整除呢?经过举例观察、概括归纳等方法,可以发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或“5”。所以,教学数学的性质和规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和应用性质、规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要求,提高学习效率。一、在探索、发现规律中渗…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抓好“概念教学”、“数学命题教学”、“解题的教学”和“数学活动课”,文章提出了一些原理与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中“教和学”“先”与“后”关系的论述,指出语文教改的关键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即应采取“先人为主,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先入求感得、先学求知得、后教使悟得”的三层阅读法;在写作教学中,应变“指导-写作”为“写作-指导”,即“先人为主。先写后导”。  相似文献   

19.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老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为寻求阅读教学中的“美读”境地。教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自我反复练读、作好美读示  相似文献   

20.
刘宇成 《考试周刊》2009,(25):193-195
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改革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本文从“过程与方法”角度出发,提出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用“充分还原稀释”、“坚持延迟判断”、“渗透思想方法”、“注重过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形成与巩固,参与分析、探究的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拓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