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一系列的哲学观点,为国家的治理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墨子所处时期的社会、人文背景以及当时的音乐发展状况,来探究墨子非乐思想形成的诸多方面的原因以及墨子非乐思想对现下中国社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墨子的非乐、音乐亡国论、禁乐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墨子的音乐思想,指出了墨子音乐思想提出的动机与内容的种种矛盾及其产生原因,并简略地谈了墨子音乐思想在先秦音乐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历史的辩证法阐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并通过其思想本质来探究这种“非乐”思想的内涵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非乐是墨子音乐思想的主要观点,墨子对音乐取否定态度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对人民无益而有害,故谓作乐是不对的,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移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乐则的错误的。“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思想,音乐艺术所标举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作为“道”的声音的最完美的音乐,庄子把音乐分作“人籁”,“地籁”,“天籁”三类,认为天籁,天乐与道是一体的,是与天和谐的自然人格的本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分析了墨子“重贤”、“众贤”、“进贤”和“使能”等“尚贤”思想,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强国战略,着重阐释墨子“尚贤”思想对今天选拔任用人才的借鉴意义,强调对其“尚贤”思想精华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墨子关于“贤士”培养的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育教学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一致性,因此,墨子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音乐美学人格论、心态论、修养论、范畴论一齐构成了他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而其艺术修养的境界论更是与其道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庄子、墨子的美学思想乃至现代审美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墨子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比较独特,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共思想具有鲜明的平民性。本文择要论述墨子的平民思想,从不同方面展现墨子思想的平民性。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尖锐对立,形成百家争鸣的焦点。墨子的平民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多元的新文化、新道德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合理性探讨中国“和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分析其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言人,他提出"中万民之利"的"公义"思想.他的这种"义"观,主张"节俭、兼爱、尚贤、非攻",反对"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这无疑喊出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的心声.与其它各家的"义"观相比,墨子思想中的"义"体现了一种不重私利,为天下人谋利的奉献精神.但由于阶级的局限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墨子的"义"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相似文献   

11.
把美育融于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语文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层次,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表现民族文化内涵、创建民族文学特色的追求目标;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美学原则;寻求思维模式多维、撷取方法手段多样的美学方式。  相似文献   

13.
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进一步发展吕荧的美学思想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一、从客观对象与人的现实联系上确定审美价值 ,使美所反映的内容落在实处 ;二、从实践与人本质的联系上确定审美实践 ,使审美价值问题获得科学具体理解 ;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 ,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认识人类的审美欣赏 ;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 ,建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美学教材呈现的内容滞后、知识老化等诸多不足,较具学术敏感力的王一川教授在充分吸收美学学科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学转向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于最近主编了《新编美学教程》这部对全国高校关学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的教材。全书采用了别具一格的编书体例,其中的审美感兴、审美文化部分的精彩阐释是同类教材缺少的,另外简明流畅、雅俗共赏的叙述风格增添了教材阅读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今语文文学课教学中审美缺失的状况,提出审美技能的审美范畴并简要分析。认为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语文(文学)教师教给学生相应的审美技能并使之反复练习切实掌握,就能够真正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16.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审美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审美态度因素、完美状态因素等的影响;健康的审美心理对一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审美心理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7.
要改变大学生审美趣味的媚俗性问题,必须提高其审美能力,而要提高审美能力,可以从培养审美感知力,提高审美理解力和培养审美想象力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从美的规律的角度看,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美的境界,而美的境界就是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的载体进行教育,所以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解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审美教育必须选择美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教育引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是能够用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三是能够因势利导,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在审美观照中实现"异质同构",实现现在与过去、未来的连接,让受教育者立足现实,以与时俱进的态度面向改革、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审美特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艺术性、爱美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20.
人类乐生需要和快乐情感的被意识并企图通过自由创造来再度进行体验,这就是审美需要的产生及其审美活动的形成。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人类的感官和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的日益强化,最终审美需要便从日常的实用功利观念中独立出来并形成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