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俳句是日本独有的诗歌样式,被称作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中国日语翻译界对日本俳句的译介自上世界2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注重"形式"到转向"内容",从注重"内容"到强调"意境"的跨文化翻译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它以精炼的语言进行创作,具有强烈的风土性和艺术性。十七音、切字、季语构成了俳句短小精炼,凝练,富有余韵的特点。关于俳句的翻译,我国曾就翻译形式问题展开过争论。诗的超常语言结构使得翻译很难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从俳句的特点及欣赏的价值的角度探讨其翻译准则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俳句是日本独有的诗歌样式,被称作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中国日语翻译界对日本俳句的译介自上世界2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注重“形式”到转向“内容”,从注重“内容”到强调“意境”的跨文化翻译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俳句的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如果拘泥于俳句原句的形态,追求翻译的完美性,那么始终会有难以跨越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本文试图寻找包括日本俳句文化背景在内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为尚未形成统一见解的俳句汉译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婷婷 《林区教学》2008,(10):90-91
在分析俳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概括了俳句翻译的主要形式,强调了在对俳句进行汉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俳句是日本独有的文学形式,是日本诗歌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最著名的俳人,被后世尊称为"俳圣",《古池》是他幽玄闲寂风格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有十多个汉译版本。本文从意境美的角度出发,结合俳句自身的特点,对上述汉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意境美是俳句翻译的最高原则,不能忠实传达俳句意境美的翻译是不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倍受日本人民喜爱且长盛不衰。俳句来源于中国古代连歌,无论是其形式、内容还是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古诗的烙印。俳句是和中国古诗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翻译俳句时对此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9.
随着日语学习热潮的高涨,日本的短诗——俳句也渐渐的传入国内,并有了一批爱好者。但是俳句不同于中国的诗歌,中日文化又有较大差异,因此俳句的翻译总是不能准确地把握原作的本意,也很难用中国诗的形式来翻译。本文以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为例,试将几种翻译方式进行比较,从不同风格的翻译作品中探讨最佳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0.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倍受日本人民喜爱且长盛不衰。俳句来源于中国古代连歌,无论是其形式、内容还是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古诗的烙印。俳句是和中国古诗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翻译俳句时对此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有不少形式名词,如"こと""もの""の"等,是日语中特有的一个成分。在日语中,形式名词也称不完全名词或形式体言,是相对实质名词而言的,日语中常见的形式名词主要有有"こと""もの""の""ところ""わけ""はず""ため""とおり"等。形式名词在句中主要是起语法作用,没有或很少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因此,在日译汉中,如何对形式名词作出恰当的处理,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侧重从形式名词的特点出发,以"こと""もの""の"为中心,针对日译汉过程中遇到的形式名词,通过实例来详细分析形式名词翻译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2.
张波 《林区教学》2012,(9):71-72
日本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俳句作者将所见所感完全寄予在短短的十七个音节中,创作手法上大量的余白,刺激着读者无穷的想象力。领悟俳句的美,并非易事,它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结合俳句的特点及其创作标准,理解俳句在语言和结构上体现的美,其次是结合俳句滋长的土壤,即日本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来领悟俳句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根据景区文本英译强调"生动""形象""简明""准确"等特点,本文以历史悠久、风情浓郁的河西走廊——"一带一路"甘肃段著名旅游景点翻译为例,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地理环境、表述方式等四个层面,在中西方人文特色存在差异的背景下,全方位发掘翻译精髓,使景区文本翻译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ノニ条件句是日语转折复句的一大典型代表,常见的翻译形式有"却""但/但是""而/然而""可/可是""还"等。本文基于汉日对译语料库,将ノニ条件句划分为"逆因果、对照、预想外、非本意和结果省略"五类,分别考察了其语气特点及常用标志等。在此基础上,以中日对照的角度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不同ノニ条件句用法分类下的翻译倾向和各对译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俳句是日本文学格律诗体的一种传统形式,它是从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样式——和歌发展而来的。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俳句是由5、7、5三行17个音组成的;其次,俳句中一定要有一个季语。另外,俳句中还经常使用断句字、比喻,俳句还强调节奏和声音所带给人的印象。对日本俳句进行翻译,既要考虑它的格式特点,又要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日本短诗型文艺的俳句的汉译 ,其翻译形式有五言、七言不等 ,更加有不规则的白话叙述形式 ,这些大都有损于日本俳句的诗型与诗意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词问题加以论述 ,以便使其得以完美地表达出俳句的优美姿态与意韵。笔者认为最为完美的汉译俳句形式应是 5· 7· 5三行式 ,但是也可以有些其它的变化如 17字以内的三行式 ,并且可以利用叠字来弥补字数以及调节声韵 ,以便尽求汉译俳句形式的完美  相似文献   

17.
笔者阐述了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以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为核心的综合教学法,并分析其在二外日语教育现场的应用,通过实验调查研究证实综合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林林的一生扮演了众多的角色,他是外交家、书法家、散文家,也是一位诗人及翻译家,曾翻译了日本多位俳人的句作,结集出版了《日本古典俳句选》(1983)和《日本近代五人俳句选》(1990)。文章从林林对俳句的研究和翻译,及对汉俳的创建三个方面分析林林在俳句方面的造诣。  相似文献   

19.
翻译界对"可译性"及"可译限度"一直存有争议。"零翻译",常见于网络用语,如"iphone""TV""E-mail"等,已广为接受。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相互影响、互相依存。"零翻译"在使接触异文化成为可能,但也夹杂他国文化,严重情时会形成文化造成冲击,因此应全面辩证地看待"零翻译"。目前在"零翻译"的利弊上仍有不少争议,本文将英汉、日汉"零翻译"词汇整理分析,归纳"零翻译"的种类,分析其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及可能对本国语言文化带来的危害,找出趋利避害的方法,形成对"零翻译"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20.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许多优秀俳句作品长盛不衰,至今依旧广为流传。在创作理念上,俳句注重含蓄美的表达。对俳句的汉译,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该文结合松尾芭蕉的古池俳句实例,依据翻译的“信、达、雅”三原则,探讨日语俳句的翻译。俳句翻译要“信”,但不能“得意”而“忘形”,原作语言结构和风格的保持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