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力在马克思与福柯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分歧与历史发展中的事件不无关系。权力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至18世纪民族概念的划分,不同民族间产生了民族斗争,而种族斗争也随着种族的划分引入到人群中来,随之阶级斗争也出现,这时马克思的权力观便以阶级斗争的面貌出现。种族主义紧随其后,随着生命政治的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种族主义,而这时,福柯的权力观便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微观权力学理论,这引起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兰查斯的批评。福柯主张深入到社会的微观层面研究权力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普兰查斯着重考察权力的结构性特征,认为权力表达结构整体对处于冲突中的各个阶级的实践关系的影响。普兰查斯从结构主义角度指出福柯思想的局限性,他从权力与生产关系、权力与国家、权力与阶级斗争、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对福柯权力思想展开批判。这启发我们回归马克思关于权力分析的资本逻辑,结合结构与实践将宏观权力与微观权力进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乙丁  毕文章 《老年教育》2008,(12):25-25
今年以来,警民冲突事件不断发生,从贵州“瓮安事件”、上海“袭警案”、云南“孟连事件”到前不久发生的深圳围攻派出所事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按理说,警察维护正义和社会稳定,打击邪恶,保护人民,警民之间应是鱼水关系。为什么有些地方警民关系恶化,以致发生冲突呢?  相似文献   

4.
一、质性研究:教师权力策略研究的方法之镜 检视传统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力策略研究,不难发现理论研究者主要持一种静态的权力观,将权力策略理解为运用权力的类型,限制了研究者对教师运作过程的动态考查,基于师生冲突的质性研究则把教师权力策略融入师生冲突过程中进行剖析。正如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所强调:权力总是表现为不同势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寄寓于一系列事件之中,通过这些事件在互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因此,只有基于师生冲突的质性研究方可凸现教师的权力策略。  相似文献   

5.
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是一部"二战"小说,但小说主要再现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期间美国社会存在的性别歧视与反性别歧视、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以及极权主义与反极权主义之间的冲突与对抗,这些冲突与对抗体现了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在种族、性别及阶级等方面的各种法西斯主义思想与行为,这些思想与行为表明,虽然美国打着反法西斯主义的旗号参与海外战争,却无法遏制并消除国内十分猖獗的各种法西斯主义意识与行为。通过再现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各种权力意识与反权力意识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梅勒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的倡导,而且告诫人们,真正威胁人类自由、平等与和平的不是军事战争,而是各种权力意识。  相似文献   

6.
规训权力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所提出的一种权力理论,它通过对动作、举止和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观察、监视、检验、分类和规范以达到严格管理的目的.福柯向世人揭示了监狱、精神病院以及学校等皆是规训权力运作的场所.在教育领域内,师生冲突凸显了学校规训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7.
从建筑学视角对福柯的权力空间理论做了一些初步探讨:介绍了福柯权力空间的概念,分析了建筑设计创作中的权力空间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权力空间影响下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8.
师生冲突: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柯研究现代权力从权力具有生产属性入手,着重于现代权力的具体与细节,属于微观视角的研究.师生关系蕴含着权力运作,现代权力具有的关系性、网络化、去主体、非中心等特征在师生权力互动中明显存在,既与传统权力形成矛盾,又因规训权力的泛滥成为师生冲突的诱因.微观权力理论为师生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两个方案: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9.
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是复杂的,他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有时是反向的.马克思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注重从物质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福柯强调解释的多元性与冲突性以及范式在解释中的作用.福柯与马克思都关注资本主义现代类型的统治问题,福柯对权力的理解与马克思有关,但他的注意力不是经济权力、物质权力、国家权力的宏观角度,而是探讨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和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福柯权力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学校生活会发现,学校组织结构就是一张权力关系的网络,而学校内发生的任何革新事件都可以看作是权力作用于主体的斗争过程。通过发生在学校内的一场日常管理事件可以看出,权力关系在学校中是通过"知识即权力""、规训与权力"和"权力造就主体"三个方面来运作的。  相似文献   

11.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产物,所有门类的知识的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他认为话语是战争性质的关系,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话语权,必将失去一切,永远都处于奴役的状态,永远处于“他者”地位。本文以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背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阿库乌雾的组诗《哥伦比亚河的召唤》,试图揭示出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如何进行话语权力的建构和争夺,以及民族文学如何运用自身独特的手段消解主流文化话语权力,旨在阐释话语权力的生产性如何在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压迫和互动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福柯的分析风格从考古学转向谱系学后,权力替代了话语和知识成为他思考的中心问题。他突破了传统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和法权角度研究权力的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权力问题,推出微观权力物理学。这一权力观贯穿于福柯整个的学术探索。《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被福柯本人称作“我的第一部著作”正是他运用谱系学分析权力的最重要的成果。本文将从《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说起,并结合福柯的其他论著,从生产性、分散的网络状和权力―知识的紧密结合三方面对福柯的权力观作一整体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尝试用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家庭权力的建构方式,揭示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重压下的生存状态,探讨黑人女性解构权力规训、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权力是小说《使女的故事》的核心主题,书中的权力运作与权力反抗问题,可综合运用福柯、阿甘本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权力理论开展研究。其中,权力运作机制主要表现为以生命权力为驱策的一系列的国家治理术,如例外状态常态化、个体群体化、人口管理、性的操控、种族排斥等。权力反抗策略可从双重层面讨论,具体表现为以个体口述为特征的个人层面权力反抗,以及以性别对立解构为代表的集体层面权力反抗。小说中的权力问题研究,有助于引起对身处极权统治下弱势群体的关注,为人类走出极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为意识流小说,细致刻画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主体化过程中的意识变化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为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方法提供了可能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见证了宗教冲突、民族运动、文艺复兴三大潮流的齐驱并进,如此风云诡谲的历史背景使得政治、宗教、艺术等多重话语集中爆发,各种社会暗涌也使得各式权力关系错综复杂。本文试图从权力话语角度切入,通过对斯蒂芬的主体化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探讨,分析斯蒂芬最后如何难逃权力话语的牢笼。  相似文献   

16.
雅典和斯巴达从希波战争中的盟友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兵戎相见,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事件。而发生在公元前464年的斯巴达地震则是影响斯巴达与雅典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这是斯巴达与雅典第一次公开冲突的起因,而斯巴达监察官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则是导致这次公开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其代表作《画像》中,乔伊斯通过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历程再现了19世纪末爱尔兰社会中家庭、学校与教会体制中的权力关系图景。该文运用福柯关于身体、话语、知识与权力等核心概念解析爱尔兰社会机构与体制的"权力策略""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对斯蒂芬的束缚与控制,透视小说中"规训与惩罚"的事件及忏悔的事件如何将以斯蒂芬为代表的爱尔兰青少年塑造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对《画像》福柯式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作者乔伊斯对爱尔兰社会的剖析与反叛。  相似文献   

18.
根据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溯源,所谓权利和话语是指不同客观事件承担的本质蕴藏着同一轨迹的内在过程集合即两者具有不可分割属性。他认为知识使统治的结构获得某种合法性,而这种统治总是具有压迫、监禁和权力的分割等特征。进而影射出的话语权利启发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们并奠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基础。他们借用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来研究殖民主义文本并指出其中隐含的权利关系,是西方宗主国对边缘文化的控制,是一种话语权利机制。  相似文献   

19.
福柯部分肯定和部分否定马克思。这种部分肯定与部分否定构成扬弃式继承与理论超越。福柯强烈批判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与国家权力观,但又和马克思同样对资本主义持强烈批判姿态。在新历史语境中福柯发展权力的微观机制理论为种族、性别、生态等多元话语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启发了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多元政治与霸权结合理论。  相似文献   

20.
话语理论以探寻话语本质为任务,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话语即权力,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权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内遭遇挑战,但也迎来的新的机遇,我们根据话语理论,从主体、内容、环境三个方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