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文明的高速发展,我国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包括三个方面:市民刑法的刑法性质理念、人权保障的刑法机能理念和谦抑主义的刑法作用理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也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这些理念和构想为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供环境保障,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理论指导的关键环节上,认为在于能否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处理好人对自然、社会和科学实验的三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荀子以“自然”的天和“自觉”的人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万物和谐理念:“谨其时禁”、“节流开源”的自然保护理念;“节用御欲”、“常虑顾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着意识淡薄、知行分离等问题。高校必须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创新,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辅助体系,打造“绿色大学”等途径,培养生态文明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我国政府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施政的基本理念上升到战略层面,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体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相关法律规定缺失、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不足、有些法规特别是地方法规标准不一、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机制衔接不好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状况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一系列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落实,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保障法律体系,需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条约,将“生态文明”入宪,明确环境保护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本法地位,规范授权立法范围和监督,建立协调的生态文明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目标的提出,要求牢固树立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全局上要加强节能的意识,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将能源的使用法律化、制度化,做到在使用能源、规范能源市场等方面有法可依,同时“修现行,快配套”,不断完善我国的能源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将“双碳”理念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推动能源转换、促进环境改善和优化出行方式。然而,当前“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中,存在发展时序节奏不协调、制度建设不完备、发展理念与转型实践相冲突和多主体统筹协作困难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路径,以期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积极主张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生态也是生产力,人是自然中多种角色的复合体。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权利的一种理性回归。因此,生态文明使发展理念有了质上的提高,成就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价值观,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文明观的要求贯彻和执行,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的结合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真谛落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才能实现生态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被党和国家重视,加快发展生态文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必然要求。而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为前提,通过提升意识水平,才能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育合力,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一.校园生态文明的自身环境建设学校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细胞,以它特有的存在形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慧的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全面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把舵定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力求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命题从历史与实践出发,围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大理念,明确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引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正式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淡薄、生态文明制度的不健全和生态治理模式单一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切实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确实,从“课改”到“改课”,生态文明建设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语文课堂的生态文明,更对当下严重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讲述分析过度、学习实践活动不足和学生生命活力消解等沉疴顽疾,提出了必须予以相应的矫治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中华民族将以率先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作出新贡献.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应的教育理念及实践的支撑,而生态教育将生态的理念融入教育,增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深度。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等教育就需要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开展生态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教育与世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诸多因素制约着生态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命令控制型”阶段以及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日益融合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上升,其得以实现的形式也渐趋多样化,与此同时,政府在其中也发挥应有的作用,且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化进程越是加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就越是在其中有所作为。与自由市场环境主义所主张的单纯彻底市场化模式不同,我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前提以及由此决定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的下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文章论述了初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笔者从生态文明初级形态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并从高等林业教育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大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高等林业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和谐都需要可持续性,可持续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即生态可持续性。它与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等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一环列入基本国策,重视程度史无前例。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而广泛存在于各地乡土文化中的民间生态智慧,则成为我们可供利用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它要求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全面发展,协调 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些要求,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是要着力建设好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通过“四大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