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容格的心理分析学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但却比弗洛伊德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心理分析美学从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领域拓展到了文化人类学的领域,用集体无意识改写与拓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并对原型以及象征作出了自己独到的探讨,他的理论要比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更丰富的美学内容与更明显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是西方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他的精神分析学以无意识理论为核心,从心理结构理论衍生出人格结构学说、心理动力观和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学说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观。因此,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C·G·荣格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著名大师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与其分析心理学体系相联系的.他以贯穿自己整个学说体系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为他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灵感的发祥地.在荣格看来,由于集体无意识是从原型和原始意象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以原型为核心形成的"自主情结"便成为联结集体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桥和最活跃、最直接的创作动力.正是从动力角度,荣格不仅区分了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方法,而且把西方美学史上的"抽象"与"移情"看作是无意识支配下的两种审美态度进行了全面研究,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思维的空间和艺术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原型心理内涵的双重性是指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和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原型范畴特点决定了原型受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影响。文化定势渗透到原型中,影响到原型与范畴成员的关系,决定着原型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始于周代礼乐文化的民族心理原型对于生活的第一次集中地艺术提炼,成为中国美学精神发展史中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诗经》奠定了中国美学精神中的含蓄美、自然美和中和美的特质,渐次沉淀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上升为我们的哲学思想观念,并最终浸润成中国文化伦理情怀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荣格思想的文化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有丰富的文化心理学思想。集体无意识与文化在概念和本质上都有相似相同的地方,它是揭示人类文化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系统;作为集体无意识表现的原型是人类文化心理的无意识形式,也是人类各种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学人物心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在文学人物的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虚构人物以假为真,心理学方法机械横移的错误做法。研究者把美学意义上的典型形象,当作病理学意义上的精神病人,移用精神分析方法,臆测人物的无意识动机,诊断人物的心理病症,探寻人物命运的生理心理病源,等等。研究者大多因不满于以往典型人物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而转向现代心理学。但是,无视典型人物的美学本质和社会内涵,套用精神分析学的做法,实质上从庸俗社会学走向了庸俗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无意识这个概念是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却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在西方哲学史及科学史上.莱布尼茨阐释过的“微觉(次要知觉)”概念、尼采所说的“意识只是表层”、叔本华的“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实际上指的就是无意识;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赫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无意识推断的存在;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弗洛伊德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并应用这些假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无意识心理研究为主的心理学。本文旨在讨论弗洛伊德主义中无意识思想的来源,分析无意识思想的起源以及对弗洛伊德主义形成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霍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在精神分析思潮的发展历史中,她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动机、对童年期经验的重视等思想及一些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又系统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在精神分析中引进了社会文化的因素,确定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新精神分析)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荣格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激活,艺术家成了集体无意识和族类的代言人,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圣经文化视野出发,结合神话原型理论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揭示了弗兰克·阿尔派因由"恶人"变化为"真正的犹太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拜昂是20世纪后半期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思想家和实践者之一,他在个体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团体心理学两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他发现,团体行为是一种无意识水平上的协调过程,而不仅仅是不和谐的争斗。他提出的容纳者模型、理智定向的工作团体和无意识的基本假设等思想对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从龙舟、舞龙等风俗民俗活动,到与"龙"相关的装饰、服饰、习俗,再到与"龙"有关的各式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文物古迹,可以说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比比皆是。中国人对龙的这种执着的图腾崇拜,最初受原始崇拜和后期社会习俗演变的影响很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崇拜还是受其内在无意识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和原型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龙文化和龙图腾的发展过程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密不可分,中国人的很多无意识心理原型,都可以通过对龙的图腾崇拜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文中认为原型是一个和集体无意识有关的,密切联系的概念,它暗示着似乎时时处处存在于心理上的某些确定形式。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德伯家的苔丝》运用了多个《圣经》中的原型,这些原型的应用使这部小说更加迷人,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小说悲剧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发现了无意识这一块新大陆,精神分析学由此诞生。无意识世界的发现颠覆了以意识论为中心的西方哲学传统。精神分析学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了精神病的成因并不是生理原因,而是心理原因。精神病人承受的是回忆之苦。拉康批评弗洛伊德晚年学说偏离了精神分析学的语言分析方向。拉康强调了无意识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内在关联,并从语言学结构主义出发解释了语言对于主体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7.
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把“集体无意识”视作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并在无意识“原型”与有意识创作之间、原始神话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西方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这种关于艺术创作推动力的理论,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着眼点非常有限,很难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严整的美学理论.由于荣格过分夸张了集体无意识的动力机制,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审美现象,因此难免陷入逻辑的混乱和理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白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儒家美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美学实践的泛化是白族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因素。探讨儒家美学对白族审美心理的模塑,对于窥管汉白文化融合中民族集体无意识问题、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以及民族文化嬗变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文学巨匠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对爱尔兰昏昏噩噩的群体精神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剖析了爱尔兰国民文化的劣根性,同时也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进行了解构与分析。《憾事一桩》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就是乔伊斯无意识的化身,是乔伊斯力求拯救的业已陷入精神沦陷危机边缘的那部分自我。文章从分析心理学角度分析达菲先生的精神并建构达菲先生的心理原型,力求呈现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的动态的心理图景。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流派至今一百余年,其理论深奥复杂、难以理解,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无意识”概念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也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关键,但学习者较难把握。文章探讨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最早的受抑观念论到受抑无意识论再到无须压抑的无意识论,再认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发展历程,对学习和掌握精神分析理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