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我国出版文化的传播与出版业的全球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国际的跨文化出版形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深入细致地讨论了如何使用书籍来完成传播文化的使命,并对在出版跨文化传播时,传播方式的表达及传播内容的选取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确定,期望由此在理论及实践层面为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做出有力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陆朦朦 《编辑之友》2021,(11):39-4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跨文化传播同样面临着新情境,尤其在视频化、图像化内容成为人类日常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媒介形态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转向趋势明显.正确认识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际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优秀案例,总结并归纳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视觉化创新路径,旨在提高出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介质在异域文化中自我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童书是构筑儿童文化的重要元素,更是实现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传播游戏理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对市场"盈余"状态下童书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理论反思,提出新传播环境下童书出版要实现其文化教育功能需要在童书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建设"文化符号"和"主题思想"的"嬉"性表达路径,从而使童书的文化传播过程与儿童阅读的游戏性过程相统一.借由"嬉"性表达路径,指出童书文化教育功能应走向由"教化"向"游戏"的童书文化教育形式创新、由"形式"到"内容"的双重文化体验创新,以使童书出版更好地服务于弘扬传统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等具体任务,提高我国童书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和对儿童的精神引领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化、商业、技术三重视角,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重构,将跨文化交流、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探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引领和推动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化、商业、技术三重视角,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重构,将跨文化交流、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探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引领和推动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时,会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信息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新闻传播,通过新闻传播效果的提高,提升我国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现状的解析,研究提高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章洁颖  苏九兰 《今传媒》2021,29(4):110-113
影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影视在阿拉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跨文化传播理论和现实情况,提出了中国影视在阿拉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向阿拉伯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孙玮 《科技与出版》2021,(11):40-45
大众出版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中国内容在虚构、非虚构、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取得了各项突破.大众出版"走出去"是跨文化交流,是文明互鉴的传播形式,后疫情时代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以立体、融合理念走进国际市场:跨文化创新选题,促进文明之间的互动,强化传播效果.走进本土认知,建立文化共鸣,捕捉海外关切与中国特色的联结点,传递中国温度.立体融合,小切口大画面,提升传播效率.既要创新传播表现力,为在线交流注入新活力,还要融合内容矩阵,发挥立体传播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9.
辛晓磊  周斌  池瑶 《出版广角》2021,(10):13-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与传播关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发挥主题出版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引领作用,从选题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跟进、顶层设计等方面全面提升传播力,也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推进助力.  相似文献   

10.
赵澄澄 《今传媒》2016,(2):155-157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的传播现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增强我国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跨文化传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文化圈中已经成为了交流、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以丝绸之路文化圈中的相关文化元素为载体,试图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前提与背景,问题与障碍,路径与目标.在多元对立——统一的语境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11.
动画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在跨文化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国产动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文化,已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国产动画《一人之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表达及其传播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分析该动画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方式,从而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1,(11):16-21,33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可以促使文化转化为软权力,也是各国软权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认同、文化载体的选择和传播力三方面探讨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宏观策略,尝试为中国软权力的提升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云南歌舞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跨文化传播的效能、途径以及"交流产业式"的文化传播范式的探析,揭示出其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内涵,并对当前云南歌舞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传播学上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的每一次交流过程都伴随着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因此,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就直接影响到了和谐文化的构建以及文化主体内心和谐的形成。本文就跨文化传播理论在达致和谐的过程中所展示出的价值进行了阐释,并从基于"和谐"理念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跨文化传播理论如何推行"和谐"理念、跨文化传播理论"和谐"理念的实践价值三个方面逐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马兴祥  王敬 《采.写.编》2021,(6):108-110,105
文化图式赋予跨文化移情以"共享""互动"的文化含义.图式理论中的文化中心主义与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又影响到跨文化传播中移情的产生,而通过正视文化间差异的态度、情感先于认知的过程以及文化立场的转换,可以进一步调整和修正图式认知框架,进而有利于跨文化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解释跨文化传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扬州运河城市文化走向世界这一现实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地方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跨文化传播背景进行分析,由此而引出地方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8):69-76
尽管跨文化传播的鼻祖霍尔从未提及"陌生人"这一概念,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实存的"如何与陌生人有效相处"这一核心命题依然旁证了"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思想之渊薮。古迪昆斯特将此概念与跨文化传播的并置开启了众多学者围绕陌生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些以传统移民国家为背景并大多基于陌生人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交往场景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个体身份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陌生人经验已经普遍化的后现代语境下时刻面临失去解释力的风险。对谁是陌生人及如何与之相处的再审视和再思考表明,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超级跨文化交流者似乎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下每一个可能的"陌生人"解决旧困局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9.
肖航 《东南传播》2013,(6):16-19
针对当前海外华文报纸的现状和问题,根据跨文化传播理论和规律,本文提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华文报纸"软传播"理念和应用方法。作者认为,"软传播"是在尊重当地国受众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平等进行的族裔文化传播理念,应用"软传播"的华文报纸可以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前知识与文化传播研究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与文化传播问题,讨论了统筹考虑知识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及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指出高校参与"一带一路"知识与文化传播的优势所在,对高校全面、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