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网络文学在短短十几年间,从最初萌生到原创速增,再到走出国门、走遍东亚、走进欧美,其海外输出已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网络文学对外传播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厘清现实、把握趋势、走向成熟.面对我国网络文学的境外民间自发翻译活跃的现状,亟须建立网络文学译介推广机制,持续输出优质内容.针对我国网络文学呈现类型化主流化趋势,亟须构建网络文艺批评机制,探索与中国文化价值内涵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我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但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适应与话语对接、民间自发译介与类型集中、战略性系统整合缺失等问题.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输出已走在了世界前列,需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思考如何把握趋势、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庞大的全球年轻人市场,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我国文化海外出版的新名片.当前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出海的渠道主要是自发性的翻译网站与文学网站海外平台,为此可进一步构建作品与制度输出两种互补的出版模式.作品模式是将版权产业的既有经验升级再造,形成围绕作品版权的小说、影视、游戏、动漫等整体性出版方案,包括多媒介形态作品的互文、影视先行策略与引导读者参与次级传播.制度模式是基于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实践经验,在海外建立作者培养与作品挖掘制度,主动构建技术、政策、法律与本土资本多元一体的商业环境.网络文学生产共同体可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海外年轻人的中国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文学出版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效能,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就现状来讲,许多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作品也造成了国产影视作品和动漫游戏的质量不高.而网络文学出版的低俗化趋势,使拜金主义、情色娱乐、意淫历史和诋毁社会等现象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一种波及社会、影响读者正确价值观的消极现象,亟须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以“武侠世界”为代表的海外网络文学翻译平台近来迅速崛起,其英译的中国网络文学受到海外读者追捧.然而,海外的武侠世界和国内的起点中文网版权合作破裂,外译出版市场开始角力,变局突现.中外两个外译版权输出平台各有优劣,发展趋势呈现在中外版权合作与保护、作者本地化与译者全职化、多模态与全版权传播、官民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全球文化消费的变革,也让我国的网络文学走进全球文化消费市场,在海外广泛传播.其中,Wuxiaworld翻译网站的成功可以说是对我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固有观念的更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基于文化消费视角,从全球文化消费趋势和特点入手,探析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可能性,并以Wuxiaworld翻译网站为例,分析其成功的路径,为我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而且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有效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我国出版的国际化发展尚处于探索时期,特别是版权输出存在着明显的逆差,严重制约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此,本文结合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现状,从政府、企业、代理商三大核心维度入手,重点探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出版路径,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公共图书馆开展网络文学阅读服务,既能满足数字时代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也有利于对全民阅读事业的纵深推进,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文章以全民阅读为时代背景,对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文学阅读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阐释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尤达 《编辑之友》2023,(8):56-63
当下,网络文学海外输出欣欣向荣,部分业界和学界人士认为这为IP改编作品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先成为读者还是先成为观众决定了受众跨媒介接受路径的不同,文章以序位效应为理论依据,循着从国内到海外的研究路径,以传播力提升为目标,探讨受众跨媒介接受的路径构建、心理机制、海外输出背景下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从观众到读者的接受路径有利于最大限度提升海外传播力,即以IP改编作品的海外走红带动网络文学的输出。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建议重新规划海外输出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作品是新兴的作品形式,其主要的载体是PC端和移动终端,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中,个人借助APP就可以实现传播和复制.近年来,网络文学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和粉丝基础,以其作为优质版权的开发来源引发了IP改编热潮,网络文学商业价值凸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版权问题.文章基于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侵权现状,分析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推动网络文学保护体系和相关法律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版权输出是我国图书走出去的关键所在。版权输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作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版权输出的现状、问题,认为要提高我国版权输出水平,一是要提高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二是要拓展出版企业的海外营销渠道,三是要打造出版企业的国际品牌,四是要加强数字出版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语境下我国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考察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揭示出网络文学当前所面临的版权不清、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作品内容空心化和单一的商业模式等现实困境。加强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在政府的顶层引导之下转变发展思路,坚持内容为王,创作并传播符合主旋律精神的"高峰之作"。网络文学界应积极参与海外传播和竞争,增强国际话语权,从被动"拿过去"到主动"走出去",为丰富与周边及欧美国家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问题关乎对其本质属性的认定,使其能与传统文学和西方网络文学区分开来。从网络社会出发,虚拟性、虚拟经验或许是探寻网络文学起点的重要角度。虚拟生存体验构成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西方电子文学的重要区别。在虚拟生存体验中,交往性(数字交往/虚拟交往)是重要方面。可以发现,虚拟交往是贯穿于网络文学发展始终的一条线索与推动力,不仅构成其外部活动特征,也改造了其内在文本结构。从交往性出发,1993年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ACT可被看作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文学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生产的主力,还凭借自身强大的故事输出能力,制造了世界级的文化现象。创新的题材、熟悉的叙事模式、中国民间资本和海外粉丝的共同发力使中国网络文学迅速收获大批海外读者,在海外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网络文学爆红海外不仅为传播中华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还实现了中国文学一直以来既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的愿望。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发展史的事实改写具有重要的史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侨华人图书馆员是华侨华人研究的对象之一,加强对其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是侨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使命.相关资料整理工作主要从资料范围的界定与收集、资源库建设、专题网站与交流平台创建等方面开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将其纳入国家智库体系、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报告、设立海外华侨华人图书馆员研究中心以及加强交流与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度网络文学理论建设趋于对网络文学内部肌理与外部机制相结合的整体观照,重在探讨网络文学如何与社会需求融合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探索等问题,其中既有基于20多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史料的建设,也有对我国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与开拓。核心在于立足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特别是对媒介变革背景下新文科建设趋势的积极呼应,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一如既往地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并购频繁,这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出版企业的转企改制、良好的发展机遇相关.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这既与出版企业自身水平不高、涉外人才缺乏有关,也与东道主国家的政策限制等因素相关.学习借鉴出版企业并购的成功经验,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功能,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是化解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音乐类非遗的译介研究,是跨学科的、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特点的音乐跨文化传播译介研究.本文介绍了音乐文化信息生产的重点和传播的核心内容,分析了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播特点和译介现状,提出建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网络社区平台,对音乐非遗进行整体化海外传播与多文本、多渠道文化属性和文化符号意义阐释的开放互动式创新译介模式.通过电...  相似文献   

19.
数字阅读时代中国的网络文学深受海外读者的喜爱。本文以海外网络文学平台Webnovel的用户为研究对象,借助用户画像法分析抓取的平台用户信息,构建海外网络文学用户的标签体系,以此研究海外读者的阅读行为与阅读偏好,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平台更好地实现精准阅读推荐服务,亦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我国对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网络文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网络文学网站不断探寻版权变现的同时,盗版活动也越发猖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出版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数字化、无形化,方便传播的同时也为盗版者提供了便利。本文从版权经济学出发,结合网络文学发展现状与盗版情况,指出导致网络文学盗版的三个主要原因并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