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记得小时候,听广播剧是我放学之后最有吸引力的事情。每天放学以后,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广播,边吃饭边听,边写作业边听,甚至边玩边听,那个时候都是小短剧,有的剧目反复重播我也反复听,百听不厌。广播剧打开了我少年时的眼界,可现如今你要想打开广播就能听到广播剧,无疑是一种奢侈的渴求。  相似文献   

2.
记得小时候,听广播剧是我放学之后对我最有吸引力的事情。每天放学以后,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广播,边吃饭边听,边写作业边听,甚至边玩边听,那个时候都是小短剧,有的剧目反复重播,我也反复听,百听不厌,广播剧打开了我少年时的眼界,可现如今你要想打开广播就能听到广播剧,无疑是一种绝对奢侈的行为。现在,电视剧每年都以数以万部(集)的不减势头推向屏幕,很多剧目如过眼烟云甚至从来都不曾面世就成了  相似文献   

3.
沈淦 《云南档案》2013,(7):59-59
"麟麟疲倦了,眼睛小;眼睛小,要睡觉,爸爸就在摇篮边,把摇篮摇……"听着这首熟悉的《摇篮曲》曲调,你不会想到,我儿子麟麟,不是周岁左右的婴幼儿,而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其个头,已经比我这身高一米八的爸爸高出几公分了。儿子从幼儿园起,睡眠就不好,午觉总是睡不着,晚上总是因特别兴奋而难以入睡。临近高考了,  相似文献   

4.
(一) 在西方,电视很多时候是作为背景声存在的,边干家务边听电视,听到感兴趣的话题再决定坐下来看,这是很常见的收视行为;在国内,“听电视”也渐渐增多,例如春节晚会,就有不少人是边打牌边听  相似文献   

5.
1996年 ,我采写的通讯《巴山玉米王》在《通川日报》等报刊上刊用后 ,获得了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来说 ,感到莫大的幸运和鼓舞。最近 ,应《新闻界》编辑张永红同志之约 ,在这里向朋友们介绍一下这篇好稿的采写经过。宣汉县百亩玉米高产攻关试验于1995年创造了奇迹 ,轰动了全川。次年春 ,正当玉米育苗移栽时 ,我有幸采访了作为攻关试验技术负责人的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李焕然。回顾采写感受 ,令人至今难忘。到峰城乡采访时 ,天还飘着雪花。在农舍的院坝中、火塘边 ,人们朴实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 ,流露出对“李…  相似文献   

6.
何峰  武文婷 《大观周刊》2006,(40):36-37
小时候生病,妈妈会熬一大碗中药,哄着我喝下去。“苦口良药,喝了,快点好嘛!”在我的成长过程里,这几句话不知听妈妈讲过多少遍,喝中药是否真的会令病情好得快就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边喝边吐,觉得非常难以下咽。  相似文献   

7.
于丹 《河北广播》2004,(6):24-26
很高兴在北京也有这种福气可以随时听到这个节目,这几天陆续在听,我在把自己归纳到普通听众的位置来听,每天在车上放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在感觉如果是我自己在调频率,找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是不是会听下去?其实很多参加评奖的人有一个说法,当评委把自己转换成听众的时候,这个节目就成功了,我听这档节目更多可能不是带着分析和研究的心态,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听众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无线电波的转瞬即逝,是广播这一舆论工具与生俱来的弱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听众收听广播,也是一种独特的信息输入形式。读报:“正襟危坐”; 看电视:“目不斜视”, 进电影院:是花钱买来的机会,不敢“懈怠”; 上大课:纪律约束,必须专心致志……听广播却不然。大都是边听边干杂活,边听边聊天,甚至边走路边听,思想不那么集中,可以处  相似文献   

9.
我从小父母双亡,只有初小文化,11岁那年,家乡来了一个盲艺人演唱义乌道情<玉如意>,我边听边记,第二天就跑到离村20余里的东河村唱起了<玉如意>.那盲人只唱了一个晚上,约三个小时,而我根据自已的理解,添枝加叶丰富了故事情节,居然唱了两个晚上,颇受听众的喜爱,从此我走上了演唱义乌道情之路.但按江湖礼节,无师不能从业,经人介绍后,我投拜当地道情艺人吴九妹(已故)为师,后又经同属堂兄叶英美指点,技艺有很大的长进.  相似文献   

10.
坑中人     
胡英 《出版参考》2007,(8):M0002-M0002
有个人不慎掉进坑里,爬不上来了。他高声呼喊求救。 一个主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待在下边不大好受。” 一个客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有人会掉下去这是合乎逻辑的。” 一个物理学家计算了此人掉进坑的方式和坠落速度。 一个教育学家说:“你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掉在坑里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这些天正在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听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从头到尾读完这部本的人好像不是很多,我自己也是断断续续读了好多年,迄今还没有读完第二本。然而,这却是我深爱的一部书,什么时候拿起来都能读下去,说得上是百读不厌。我甚至生怕读完了再没有了,就像小时候得到好吃的糖果不舍得一口吃掉一样。这两天  相似文献   

12.
去年夏天,和一名通讯员去采访一位闻名三乡十里的瓜农。一到瓜园,好客的主人就忙着切瓜,我们边吃边听他唠叼“种瓜经”。末了他说光会种不会摘还不行,我心想,熟了就摘,还能有什么门道?他说:“你俩在这儿吃,就摘十成熟的;要是拉到县城去卖,只能摘七八成熟的.不信,要是摘  相似文献   

13.
收听新闻广播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厂……”、“这个队……”、“这个县……”、“这个……”的说法,使人有时听起来不大明白。从开头听这则新闻的人,知道这是说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但也不见得一遍就听得很清楚、就记住;没听到新闻开头的人,就无法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很多人往往是一边手里干活,一边听广播,只在新闻的开头交代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4.
张迪豪 《海南档案》2010,(3):43-43,48
听爸爸说夏令营我们要去参观上海世博会,我兴奋了好几天。这一时刻终于来到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飞机,我们深夜十一点钟到达上海浦东机场。在飞机上看上海,就象无数个首尾相连的翡翠明珠拼成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发出耀眼的光芒,任凭飞机怎样掠过,始终呈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有朋友。我也有不少朋友,其中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每天陪伴着我,为我所奏乐唱歌;给我讲国内外的大事;谈当前两个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要是一天听不到她的声音,我就好象丢失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早晨起来,边洗漱边听着卫生间一个小显示屏上的某网站的昨日新闻汇总和今日各大媒体的要闻联播;吃早餐时,通过和互联网连接的电视把昨晚没来得及看完的电视剧找到,边吃边看,去单位的车上,通过可无线上网的手机继续把昨晚没来得及看完的电视剧看完;到了单位,打开电脑看看人民日报和当地日报的电子版的前几版有什么重要新闻,同时观看一下当天的股市行情预测……这就是十年后一个普通上班族一天生活的开始,远离了报纸、广播甚至单纯的电视,三网融合的全面推进使得我们想要听、看的一切都通过一张网紧密连接,而家里、办公室、身上的众多显示终端只是这张网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17.
“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这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将近一年了。自从珠江经济台开播后,她就成了我每天不离的朋友。早晨,我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拧开收音机,边听广播,边去完成每天早晨的“例行公事”。早晨的《一盅两件》,是我全家人都欢迎的节目,特别是我那八岁的孩子,更是不易放过。这孩子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天,纽约大学的罗伯特·博因顿教授访谈特稿记者劳伦斯·韦施勒,问他是否担心读者厌烦他的作品。劳伦斯·韦施勒回答了两个字:不会。他说:“我看着听故事之人的眼睛,看他们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我根据他们眼神表露的信息来放慢或加快速度。”(1)这种控制故事讲述速度的自觉是一种节奏意识。就故事写作而言,仅有丰满的人物、紧凑的情节和丰富的对话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切的叙事节奏与读者同呼吸、共舞动。节奏是把读者粘在故事上的胶水。写好节奏的准则是——有快有慢,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的一个座谈会上,一位大学老师满面春风向我走过来,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办公室订了一份《湖北日报》,我在"湖北作家写作家"专栏发表的文章,他都看了。这话我当然愿意听。像一个人开家餐馆,做的饭菜有人吃,生意就会红火。这个专栏字数上限是1200字。这  相似文献   

20.
使劲会     
这两年,我妈那日子过得叫做一个活色生香啊,时不时地听她老人家嚷嚷一句:“同学会了哈,同事会了哈。”人就剌溜不见了三五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