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的补白,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解释或说明;或介绍作者、或提供资料、或解释词语、或引用相关文段……适时地利用相关学习资源对教材进行补白,既能活用课程资源,更能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的情感,最终实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史铁生似乎与疾病“有缘”:21岁时双腿瘫痪,此后就一直与轮椅为伴,现在,每隔两天要去医院做透析;他更是当代文学的骄傲:…  相似文献   

2.
补白,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操作技巧,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中的补白,通常是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等.  相似文献   

3.
田景胜  韩景仲 《时代教育》2006,(12):117-11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类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想、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作者认为现行教学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作者杰出的写作才华和他高尚的人品,必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本课的设计过程,教者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相关资料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课文所蕴含的美触及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作者杰出的写作才华和他高尚的人品,必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本课的设计过程,教者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相关资料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正>"补白"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操作技巧,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紧紧抓住课文中"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处,引导学生反复玩味,感悟探讨,激情投入,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解释、说明,这样不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能在理解与运用之间搭起一座智慧的桥梁,成就阅读课堂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课文所蕴含的美触及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一、以情促情,调动情感体验小学语文中的文章大多是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与审美情操,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能够让课文的讲解不再枯燥乏味,人物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将情感融入课文的讲解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叩击学生的心灵,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以及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提出了通过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培养学生的情感、利用诵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寻找师生心灵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情感、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情感等情感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美 《华章》2005,(10)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  相似文献   

11.
创意说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冈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  相似文献   

12.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建立一条师生情感的纽带。  相似文献   

13.
游素芝 《教师》2012,(36):67-67
"补白"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语言精练。但其中,也不乏留下一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之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教师能适当地对这些文本进行"补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村的思想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起到应有作用。一、感情朗读.感知爱国情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们都要从读入手,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叶老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教学中,通过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使作者的情是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上的共振,充分领悟其强烈的爱国激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耗时最多,效率最低。一直引起人们关注。作为阅读主体——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数百篇课文,段落大意、艺术特色、中心思想等记了几大本,最终却很少有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审美、探究能力。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大多是将一篇篇活生生的课文作为静态的物件,进行“碎尸万断”式的分解,而泯灭了课文的灵性,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交流、理解与沟通,进而使学生情感得到薰陶、灵魂得到升…  相似文献   

16.
课文中所饱含的情感,教师讲不出,学生听不来。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去感染、去熏陶;要靠自己去体验、感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就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情感是语文学习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愿敞开情感的大门“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陈卫东 《教书育人》2009,(10):37-37
课后补白,作为一种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技巧,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发掘人文因素,陶冶人文情怀语文是一门充溢着作者的思考与审美观念、饱含着浓厚人文情怀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见解与看法。这些情感都蕴含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文字当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披文入情",让学生徜徉在由情感语言文字构筑的心灵世界,达到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等,让学生进入课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巧妙运用文本“空白”,结合具体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并填充“空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品味文本,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