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理解教育"促进着当前教育的发展,"理解教育"也应运而生、顺势而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与梳理建国以来的国际理解教育与理解教育研究情况,从历史行程、剖析关联与策略操作等层面寻求其支撑点、生长点及多元研究路径;审视与批判其研究现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重构理解教育研究空间,以期获得研究性的拓展与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活动离不开"人",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教育学必须懂得"人",理解"人"。理解和懂得"人"的根本性质——人的本质,才能有好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学。历史上有关人的理论和学说以及当代人学理论的新发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的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转向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国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影响到理论的研究,甚至往往会成为实践的障碍,本文笔者首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国际理解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场教育实践运动(行动),而从理念到行动,行动是关键,本文从政府、学校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体层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进行阐述,真正让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而不会成为一种没有意义、冷漠的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  相似文献   

5.
时代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领域要大力提倡"能力本位"。"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以学科化或以知识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不能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能力",厘清它的内涵与外延十分重要。借鉴国际上能力观,应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本来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哲学解释学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教育通过理解培育人的精神,形成人的整体发展。教育者应通过对学生前经验、课程等的理解建构教育意义并使之与受教育者的精神发生关联,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建构意义,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因此,理解是学生真正与教育发生意义关联的方式,理解扩展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是的,教育的目标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然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追求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共在论"思想关注人的主体存在以及人之间的理解、交往与互动,肯定人与世"共在"的自由与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它寓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中,影响了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方法的革新,主导了新型师生关系观的确立,对现代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课堂上国际理解教育缺失的表现,说明了国际理解教育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引进与输出相统一的教育,其目标是通过对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最终在全球建立一种"和平文化"。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正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培养途径之一。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日本冈山理科大学研究所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和社会性软件为中日两国学生提供了实时交流和非实时交流的远程协作平台,历时5年的项目研究表明,中方学生在知识视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国际理解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和机构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强调开放式学习的理念,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国际理解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稳定的国际交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已经出版的教育史著作大都没有对数理教育的历史给予与历史全貌相一致的表述,其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忽视令人震惊。产生这一问题的表面原因是:一方面从事理科教育的人不注重历史叙述;另一方面.教育史研究者大都缺乏理科知识,对理科教育的变化与进步没有感知,难以写史。更深层的原因是缺少充分的社会条件和文理兼修不为稻粱谋的学者;从学科建设方面分析,教育史学界所使用的“教育”概念是不完整不深刻的。教育史中的“教育”应该是聚焦于人的成长发展的活动,教育史也应当从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将成长发展中的人作为教育史的服务对象,把写出能反映全貌的教育史作为教育史学界努力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这需要文理组合的团队,以开放的方式整体评估各类教育史实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综合性教育史著作和教科书的篇章节构,编写出文理平衡、以人为本的完整教育史。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西方教育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关于人的理论,文艺复兴思潮的最大作用之一就是引发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强调在人的培养中人的尊严和核心价值,强调人的身心两方面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近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社会性活动。但是,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教育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使得“人为”与“为人”在教育实践中分裂,教育无论从时空、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考察教育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具体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对社会关系的驾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等于教育目的,只是提供了制定具体教育目的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12,(3):4-11,34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一把教育的尺度来衡量,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尺之一。教育尺度的引入将改变研究思路,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研究立场,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教育尺度"视域中的"教育基础"涉及人口、教育机构、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政府领导与管理教育事业的方式等。"在中国"研究"教育基础"更能凸显"中国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尺度的形成与运用提供"中国参照系"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6.
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也是如此。“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高校教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管理理论中经典的“期望理论”为依据,剖析高校教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发问题,以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17.
代表性“教育目的”现有三类:“人本位”、“社会本位”、“化本位”,从当代性看,这三类“教育目的”观正从冲突走向整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为了人,发展人,生成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教育法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20多年来开展的教育法学研究,从过于偏向对教育立法成果的研究而轻视对教育法制现实问题的探讨,到深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重视教育主体权力的研究,使教育法学研究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诸方面提出了进行整体思考的价值取向问题。教育法学是“行为法学”。教育法律规范从产生到实现的全过程,实质上是教育价值法律化与教育法律价值化的转化过程。对教育法律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既是教育法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法制实践的呼唤。当前,对教育法学研究应持的取向是:既要研究“文本中的教育法”,也要研究“行动中的教育法”,这一研究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教育法学理论研究之必需,也是中国教育法制实践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教育认识领域的困惑不断地发生,直接影响着教育研究过程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行。由于现实中的一切令人困惑的现象,其缘由往往在悠长的历史之中,因而,要释解许多困惑,回顾和反思教育认识演化的历史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我们认为,人类教育认识经过了"事实化-自觉化-专门化-专业化"的基本历程,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教育认识的产品有"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学"这样一些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0.
试论教育思想表述的话语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教育“是什么”到教育“该如何”的追问过程,也就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教育思想的表达过程中,一直就存在着呐喊与回应,交织着诉说与倾听。但是,在教育成为“公共话题”的今天,关于教育思想的话语却陷入了困境。明确话语主体(谁在言说)、言语的对象(向谁言说)和话语方式的选择(如何言说),是教育思想走向表达自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