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文革”以前,它具有探索性质;在“文革”期间,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指导思想的升级,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对这一运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提到"再学工农兵",很自然让人想到20世纪那一段"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一提到那段历史,"蹉跎岁月"四个字就会映入许多人的脑海.当然,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呼声.  相似文献   

3.
知青家长与知青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他们的态度势必影响到上山下乡运动的广泛性与持久性,本文基于知青家长的视角,考量运动中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心态,揭示上山下乡运动走向低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建国以来由政府组织的一场社会历史运动.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一次尝试.由一场社会运动演变成了一场狂热的政治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在全国曾掀起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十多年时间,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在内的10多万知识青年到呼伦贝尔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插队下乡,到牧区插包和“走敖特尔”,到国营农牧场劳动锻炼。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一时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的生产、生活,从中总结60年代——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所产生的客观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博采     
日本中小学风行“上山下乡”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推行起一种“上山下乡”计划。许多城市孩子脱下精致的时装和时髦的短裙,换上了厚实的农家服,兴致勃勃地来到边远的村寨“留学”。在一些村寨里,  相似文献   

7.
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不少城市同时刮起了一股在青少年中打造“未来精英”之风;与此同时,宁夏的一个“吃苦夏令营”却因报名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取消。对此,很多人认为这种“精英”之风不可助长,理由是孩子的吃苦精神最重要,应该让他们多去参加“吃苦”夏令营。可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过去我们往往把“苦”看得很狭隘,以为山寨乡间才有苦,于是发动声势浩大的运动,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砥砺意志,锤炼灵魂。后来国人才觉悟到,人生处处有苦难,平凡的岗位上也有难念的经,何必靠“上山下乡”来折腾自己。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  相似文献   

8.
本刊这期发表了三篇抓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业余学习的经验,供大家研究参考。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党的十大号召:“要继续抓好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斗、批、改”,“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和十大精神,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7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户口由城市迁到了农村。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户口迁移管理,广大知青很难再把户口迁回城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城市户口与市民很多利益粘连,把户口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使知识青年丧失了城市人口身份,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抵制,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把户口迁移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注定了这场逆城市化潮流而动,大规模地从城市往农村迁徙知识青年的所谓"革命"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后知青文学”的新写实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知青文学”和“后知青文学”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间,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产生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知青文学”一脉。这一文学思潮的开初时具有震聋发聩意义的是卢新华的《伤痕》,此后产生了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广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