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律诗与律绝这两种诗体,有人提出一种观点:律诗和律绝有着相同的渊源,律绝是在八行体律诗中截取四句而形成。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本着重分析了律诗与律绝的古诗律化过程,从构成格律规则上,谈两相同点;在对仗、内容等三方面再谈二不同点,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律诗与律绝。  相似文献   

2.
六句律论略     
六句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别,在《诗经》时代即已盛行。伴随着齐梁时期格律的不断完善和渐次渗透,六句诗又吸取了新的声律因素,进而发展成为近体诗苑中一种特殊的律诗样式,即六句律。有唐之后,六句律的创作大放异彩。虽然其创作的繁荣程度远远不及五、七言律诗,但作为时人的创作喜好之一,六句律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六句律的创作中,李白自觉地融入了"复古"与"新变"的诗学思想,于其时通行诗体创作之外另辟一片新的艺术天地,成为六句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六句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别,在《诗经》时代即已盛行。伴随着齐梁时期格律的不断完善和渐次渗透,六句诗又吸取了新的声律因素,进而发展成为近体诗苑中一种特殊的律诗样式,即六句律。有唐之后,六句律的创作大放异彩。虽然其创作的繁荣程度远远不及五、七言律诗,但作为时人的创作喜好之一,六句律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六句律的创作中,李白自觉地融入了"复古"与"新变"的诗学思想,于其时通行诗体创作之外另辟一片新的艺术天地,成为六句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以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四句或八句、换韵平仄交替为主;其规整者如《长安古意》和《圆圆曲》,由多首绝句、律诗组合而成;歌行体的对仗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5.
律诗中之拗体,唐人谓之变体,固无一定之体式,不得言体,只是诗人于句中拗平仄而不救,联间失粘对弗顾。非是不知,盖“诗,志之所之也”,固以宣心达意为主,宁失律而不伤情意也。但,虽失律而犹音节流美如弹丸,毫无吃口之嫌。古人律诗中,不少佳作,出乎律而反高于其律,出奇制胜,此其故何哉?乃妙合自然也。  相似文献   

6.
1.1.律诗的格律是诗人艺术化地应用语言材料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可以分析的,律句和律联就是这种结构中的基本构律单位,是构成律诗的一群“细胞”.分析、归纳这些律句和律联对于诗律的研究和应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近几年来,讲解诗词格律知识的书籍常有所见,但是,分析研究诗律结构的著述却并不多见.因为,一部《全唐诗》收入诗歌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其中律诗的数量也是可以万计的,要分析归纳出律句、律联的类别来,工作量是很大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就一向没有见人去做这一件事.  相似文献   

7.
律体诗的出现是汉语诗歌史上的大事,律诗的成型曾经历了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自从有了成熟的五言诗,诗人们虽尚不知四声和平仄,但已经开始注意到声调的和谐晓畅和抑扬对比。远在隋唐以前,即已有合律的诗出现,至沈佺期、宋之问登上诗坛之前,初唐已有不少诗人写出了数量可观的、完全合乎规范的律诗,因此,把律体诗的起源和定型仅归功于沈、宋,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关中诗人的律诗中存在着不少失律现象,从其类型及其分布来看,与唐五代关中方音声调密切相关,不同的失律特征反映出唐五代关中方音声调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9.
律诗、五言律、七言律律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按照声律(押韵、平仄)和字数的严格规定而写成的有一定格律的诗。旧体诗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格律分;一是按字数分。按格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大致说来,唐以前的诗叫古体诗,又叫古风、古诗,如汉魏六朝的诗,这种诗不象唐以后的诗那样讲究格律,形式比较自由。唐代以后产生的诗习惯上叫近体诗  相似文献   

10.
文化长廊     
律诗就是依照一定格律写成的近体诗。我国的近体诗,对诗的平仄、对仗和字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常见的律诗有五言律诗、七盲律诗和排律(长律)。五律每句五字,共八句。七律每句七字,也是八句。排律指  相似文献   

11.
考察"约句准篇"的历史进程,可以肯定,这一过程是始于《诗三百篇》的,并最先实现于齐梁"四言诗"。因此,在"约句准篇"方面不应归美于沈宋及其五、七言律诗。比照五、七言律诗在体制、韵律、对仗、声律等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发现,古代诗人在诗歌格律方面的探索性实践,首先是在四言诗领域进行的,而且在齐梁时代已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因此,可以认为,在五、七言律诗形成之前,是存在过"四言律诗"这一诗歌体制的。唐前诗人在"四言律诗"形式上的探索,为五七言律诗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承认"四言律诗"的客观存在及其历史地位,没有"四律"的律诗体系和诗律学体系,是不科学不完整的体系。此外,因偏爱沈宋而忽视南朝徐陵在五言律诗形成过程上的重要地位,也不是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律诗中之拗体,唐人谓之变体,固无一定之体式,不得言体,只是诗人于句中拗平仄而不救,联间失粘对弗顾。非是不知,盖“诗者,志之所之也”,固以宣心达意为主,宁失律而不伤情意也。但,虽失律而犹音节流美如弹丸,毫无吃口之嫌。古人律诗中,不少佳作,出乎律而反高于其律,出奇制胜者,此其故何哉?乃妙合自然也。 盖“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曲调),谓之音(《礼乐论》)。元陈■释此最精,具言曰:“凡乐音之初起,皆由人之感于物而生。人心虚灵不昧,感而遂通…  相似文献   

13.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这种体裁的诗歌兴起于齐梁,完成并盛行却在唐代,所以唐人把它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唐以前的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乐府),把唐以后模拟古诗,不按近体诗格律写的称为古代诗或古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格律,出现了格律诗.当时诗歌所用到的律联可归纳为五言平韵、五言仄韵、七言平韵、七言仄韵4种类型148种格式.对这些律联、格式进行归纳、分析,并以诗例佐证.可以较为具体、详尽地揭示当时诗歌基本构律单位的全貌,帮助体察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选用了崔颢的《黄鹤楼》。清代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说其“不古不律,亦古亦律”,是因为该诗前四句是古体诗,后四句是律诗。很多人高度评价该诗前四句中三次出现的“黄鹤”两字,肯定崔颢写诗“文以气为主”,不“以词害意”,如清代赵臣瑗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说其“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  相似文献   

16.
绝句的句数、字数恰好是律诗的一半:只有4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绝句分律绝和古绝两种。现在人们一般都写律绝,很少写古绝。分别介绍如下:一、律绝什么是律绝?过去有人说:绝句盖取律诗之  相似文献   

17.
汉魏之际思想与文化蜕变尤烈,学术分野甚剧,各方学问得以突破经学框限而独立发展。期间史学之昌、史注之盛,促使学人以己身所学为《汉书》训章释句,曹魏人如淳凭其律学功底,征采大量的律令、律说等内容以注释《汉书》,既广征博引、解制明典,又彰显了引律注史的注释体例与风格。如淳《汉书》注引律注史的意义,已超出文献学上训诂注疏之功用,更为后世研究汉魏典章制度,特若汉魏律说提供了最直接的文献材料,同时也为后人窥视曹魏律章句学的研习与传承提供了视角,实堪称"史之功臣,古之益友"。  相似文献   

18.
“替”有二二替和二四替两种,“失替”是识别词的拗句的唯一标准。对422个词牌中每句平仄格律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律句对词的平仄句式的影响表现在,词的句子99%都是律句,将近1%的是拗句。  相似文献   

19.
律赋论体     
律赋是唐代的新文体,其名大概出自唐五代之际。病犯;另外,隔句对又要比限韵和对偶更能显示律赋的特色。的区别。律赋的主要特征是声音,不仅指平仄,还深入讲四声认清了律赋的标准体式,则不难分辨律赋与其它赋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方回在《瀛奎律髓》选诗、评诗时,注重诗歌性情,强调诗抒情言志功能;同时认为"诗亦史"、"诗可以怨"、"诗可以伤",其均为诗人真实性情的抒发。方回重"性情"意蕴,否定当时理学诗派"以诗言理"抹杀性情、江湖派"穷而后工"不见性情的诗坛现象。后世"铁崖体"、"童心说"和"性灵说"是对其性情观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