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一、适度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2.
教育,拒绝惩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罚 ,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手段 ,比如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等等。在现代教育中 ,惩罚手段的运用不但是经常的 ,而且花样似乎还多了许多 ,比如罚写作业、罚站、罚打扫卫生、罚自己打嘴巴 ,有时教育者还开口骂学生 ,动手打学生 ,以示惩罚。不独中国教育有惩罚 ,就连美国的教育中也有惩罚。《素质教育在美国》中 ,作者的儿子矿矿就受到过“罚不给吃午点”、“不让参加课外活动”、“脚跟靠墙罚站”、“停课三天”等惩罚。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 ,在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惩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 :“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受法律和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中很少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教师心罚学生的现象却仍然盛行于学校之中。所谓“心罚”就是教师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而施加于学生心理上的惩罚,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心罚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与体罚相比较,心罚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它对学生的危害更深刻、更长远。当然,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心罚的危害可能相对小一些,但是,对于心灵脆弱的学生可能会导致恶果。尤其,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心罚很…  相似文献   

4.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地违背了教育规范,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了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惩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让我们先看看下...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通常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教师是学校惩罚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  相似文献   

6.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  相似文献   

7.
惩罚之所以与基础教育难以分离,就是因为它符合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饥饿,教人有组织地狩猎和按季节耕种;寒冷,教人去盖房和穿衣;冲突,教人尊重他人情感和权益;车祸,教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正是为了让人们免受自然和社会的惩罚,教育才设立了种种学科。可见,惩罚是教育之“母”,是教育的“摇篮”! 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惩罚教育可以使人类头脑不再“纯天然”,从而生活得更美好。 教罚并行,或者说教罚一体,是为教而罚,是以人为之“蛮”扫天然之蛮,是以学校之小罚替代自然和社会之大罚,是在弘扬文明!其实,连动…  相似文献   

8.
刘尧 《教书育人》2010,(8):65-6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9.
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滥施征罚,惩罚的形式也在不断出机关报。比如学生迟到、忘戴校徽之类轻微违纪违规的现象,便罚其打扫卫生、跑步、擦黑板等。有人认为这种惩罚是“美丽的惩罚”、“温馨的惩罚”。诚然,这比体罚、停课、“叫”家长等惩罚要“美丽”、“温馨”些。但是罚打扫卫生是不是科学的教育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惩罚     
郭祖彬 《班主任》2003,(11):40-41
当前,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理论,敏感的人们似乎谈惩心惊、说罚色变,大有必废除之而后快之势。但是,不容回避的是,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  相似文献   

12.
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步体会到班主任工作有如下五忌: 一、忌滥罚。众所周知,惩罚和奖励一样,也是一种教育手段,都能给学生以刺激,正确使用惩罚手段,也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改正错误。但是,惩罚不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滥用,不可因为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动不动就罚。惩罚频繁一定失灵,它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我有一位同事颇喜欢运用惩罚手段,如罚站、罚作业、罚抄书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小学教育中惩罚的有效使用李华东中小学教育中的惩罚的使用,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议题。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导向的偏异,惩罚作为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不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很好的利用,甚至在教育工作者中达到谈“罚”邑变的境地。虽然一...  相似文献   

14.
常见的惩罚一类是以学生的身体为接受部位的,是谓“体罚”,也可称“显性惩罚”;另一类是教师用语言、眼神等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受罚的部位是内心,是谓“心罚”,也可称“隐性惩罚”。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  相似文献   

15.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16.
杨玲 《教学与管理》2007,(12):44-45
“惩罚”是控制行为的常用方法,许多教师都认为“不罚不止”。但“罚”就一定能“止”吗?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不少老师反映说,不怕学生犯错误,就怕碰到那种犯了错后“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学生。这类学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17.
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学周刊C版》2016,(26):12-13
面对惩罚,不少教师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一味拒绝惩罚,谈“罚”色变;要么过度提倡惩罚,“罚”不择“法”。那么,该如何理智地面对惩罚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策略: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以攻城为下,以攻心为上;需因材施罚,能随机应变。  相似文献   

19.
夏玲彩 《教书育人》2007,(10):13-14
什么是惩戒 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相似文献   

20.
“惩罚”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惩罚”决不是万能的.令人痛心的是:有少数教育工作者将“惩罚”引入学校教育中,以“罚”代“管”,还美其名曰:市场经济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