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3,18(1):52-54
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的当为公孙尼子的《乐记》。在《乐记》中,“气”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然之气,即天地阴阳之气;一是指人的气质个性。作者主要以“气”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气质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乐记》之“气”论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气”论,并与之相通,直接启迪和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文气说”,并形成了中国文艺的“重气之旨”。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关于书和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完善和充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3.
高拱建构实政哲学体系的本体论基础,是他在宇宙观上阐发的“天地之间惟一气”的气本论。这一命题有三层意涵:一是“常久不息,化生万物”的元气本原论;二是“气具夫理”、“理具于气”的气本体论:三是“人只是一个性,此言气质之性”的气质人性论。高拱气本论思想在宋明气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朱熹主张“禀气定数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以及人类都是因为禀气不同而定的。他首先说明了“人”和“物”都禀气而成,只是禀气不同。又认为人的命运是由气禀决定的,认为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他还论述了“先天禀气”是造成人的“善”“恶”的品质的根据,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善恶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语文具有教化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特点。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书店,文史类的书籍比较畅销,而其他一些专业类的书籍则相对较少。学好语文.可以使人获得形态、神情、语言、气质的统一美。通过日常交往、文字阅读、交流反思等方面的学习,可以使人动作优雅大方.神态端庄纯洁。语言优美得当,气质华贵轩昂.所谓“知书达理”“仪态大方”“滔滔不绝”“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就是这些影响的综合反映。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由长久的努力学习并潜移默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书香门弟”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 原来,古人为了防止囊虫咬食书籍,遂于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芸香草有一股清香之气,夹有芸香草的书籍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书香”。  相似文献   

8.
一、文气说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养气说”,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同上)孟子提倡养气主要是强调作家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以“义”养气。《淮南子》中对气的认识则进一步发展,认为气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然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淮南子·原道训》,这里认为人之所以能“视美丑”、“明是非”是因为有气充实于其中,气使人具有了审美的感觉。真正把气引入文学理论则始于曹丕。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把“气”视做文学作品的灵魂,并从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来考察文学气有阴阳,则有清浊,因而文学作品之“气”也有刚柔。文学作品之“气”的产生依据于作家本性,是不能强制使其改变的,曹丕在这里讲的“气”主要指作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自然禀赋的,它决定着作家的创作风格。后来,刘勰和钟嵘继承了这种理论,进一步充实  相似文献   

9.
大凡喜欢藏书的人都知道,书是很容易生虫子的。为了防止生蠹虫甚至书籍被咬食,人们往往需要进行一番较为原始(但不失为科学)的处理。例如在书籍中放置些芸香草。这种草具有一种清香之气,既可防生蠹虫,又可清除书本因通风不好或放置长久而产生的发霉气味,从而使人一打开书籍,就有袭人的清香扑面而来。芸香草,亦称“奥草”或者“牛不吃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草有奇特浓烈的香味,入药可祛风、通经、驱虫。由此看来,这所谓的“书香”,当然是“芸香草”之“香”了,绝非“油墨的气味”。何况不论是从前书卷中字迹的“墨汁”,还是现在书本中字…  相似文献   

10.
书香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du)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1.
罗钦顺是明代中期气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理气论上,他主张气为本体,理气不能分离,理乃气之理。在理气论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人性论表现为明显的气质人性论,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乃人之生理,离气质则无天命之性,性必有欲,欲出于天而非恶。罗钦顺的气质人性论思想,是明清人性论由天命、气质二分的人性论向气质一元人性论转变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发展等级中要求文章要有“文采”。所谓“文采”,包含了“文气”,是对文章的语言要求之一。那么好文章究竟有哪些“气”?怎样为之充“气”呢?又怎样做到以气胜人呢?1、关注生活,注入人气“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气”说到底还是由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性格决定的,“文气”只是作家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气度、气质决定他的人生,也决定他的文字,即“人气”。“寻寻觅觅”的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交替的动荡不安的时代,是个性情中人,但命运多舛,使她写出了“知…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Z1)
美妙的精神之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大家一定还可以说出许多伟人谈读书的名言,那么,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的伟人都谆谆教诲人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呢?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对我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今中外,关于书和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完善和充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人的阅读史,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对社会的作用;一个群体的阅读史,直接反映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一个民族的阅读热情,直接呈现出这个民族的文明高度、创造能力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5.
气生万物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自然之气到人之气再到人在具体活动中所流露出的精神气质,气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其价值和起作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独特的精神气质。教师的职业精神气质具体表现为志气或日英雄气——对学生有爱心,底气或日高傲气——对自己有信心,才气或日书卷气——对业务有痴心,稚气或日孩子气——对生活有童心。研究教师的职业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造就更多的教学名师。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与读者探讨引导未成年人阅读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无一不大力提倡阅读。的确,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之学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总之,读书,会令人的气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指出:要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若完成这项伟大的历史任务,每个家庭都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读书,则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建立“学习型家庭”。当然,开展读书活动,对书籍的种类、内容、阅读的方法、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养成以及如何学以致用,让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灵魂,指导自己的行动都是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的。这些,不可能在本期中一一涉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但是,毕竟“开卷有益”。敬请关注本期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题记:“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亦可养也。”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指导孩子甄选书籍,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孩子们在优秀的文字中浸润成长,在字里行间碰撞思辨,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整个班级自然也就能够形成勤读善思、沉静儒雅的班风和学风。  相似文献   

20.
成语“书香门第”,指历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何谓“书香”?原来,古人为了防止蠹虫咬食书籍,就在书中放置芸香草。这种草具有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称之为“书香”。因此,旧时称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常用“书香”一词,如“书香人家”、“书香子弟”、“世代书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