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校园风景     
每次.朋友约我到外面去看风景,我总说学校忙,走不开。次数多了,朋友便生气了,说:“你这人越来越迂,成天呆在学校也不嫌烦,一个破校长就把你拴得不能移步,如今谁还像你这样?”  相似文献   

2.
平时我喜欢找学生谈心。面对面的方式,固然很好,但学生还是不太敢说真心话.尤其是关于老师的缺点或不足。这时,我总是鼓励学生:“你大胆说.老师不会计较.老师就喜欢听你们对我的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你们的真心话.尽管说!”在我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怂恿”下.学生就会怯怯地说:“最不喜欢的是你喜欢拖堂.我们特烦!”一个人是这样说,三个五个也是这样说:男同学是这个意见,女同学还是这个意见;上届学生这样说,这届学生才开始教.就这样说了!  相似文献   

3.
夏飞 《教育文汇》2004,(11):29-29
某老师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岂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休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相似文献   

4.
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位善渔老翁,很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捕鱼能手,但儿子始终未有多大长进,老人为此很苦恼。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就问:“你一直手把手教他吗﹖”“是的,为了让他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的很仔细,很耐心。”“他一直跟着你学的﹖”“是的,为了让他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跟着我学。”“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给了他技术,没有传授给他教训。”故事寓意使我联想起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来,学生的专业技能光靠教师教得仔细、教得耐心是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学生的。重要的是在教学生专业技能时,要培养他们的创…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不教不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疱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给严肃而沉闷的政治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呢?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所教学生的现状,结合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头疼的是: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没有必趣。为什么没有必趣?“画不好”长期以来从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到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学校考核美术教师也是看你培养了几个“画画”好的学生,或看你办一次画展,“画画”大赛获奖多少,形成了一个“定式”.美术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在小学低段学生兴趣很浓,到了高段兴趣减弱。中学就没有几个“喜欢”上美术课,我的同事问我“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综合评价学生用鼓励的方法去欣赏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是现成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会学”则是人人终生受用的资本,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会学呢?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教”为中心,并不是以“学”为中心.这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学,并不是教师在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教音乐的。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笔者在京城听课时,问上课教师教几年级的音乐,那位教师的回答令我感叹不已:“我不是教音乐的。”我正想着不是音乐教师也把音乐课上得这么好,他接着说:“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近,有一个小的话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讨论,那就是“好成绩是教出来的吗?”,说有一名学生,上课喜欢讲话,老师很生气,下课后把他带回办公室,准备批评、教育他一番。想不到,老师还没有讲话,学生倒抢先讲起来了:“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因为我学得好。”我们在感叹这名学生“无礼”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到底好成绩是不是教出来的?笔者认为,好成绩是教出来的,但好成绩不完全是教出来的。同理,对于德…  相似文献   

13.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可见,你教的东西,学生容易学,喜欢学,学得好,那么你就具备了教育的艺术.本文重在从教学结构入手.探究化繁为简的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次课堂作文中,我指导学生给外地的亲人写了一封信。批阅习作时,我读到了一个平时在班上表现不怎么出众的同学的“跑题”信,这封信居然是写给圣诞老人的.显然不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完全可评“不及格”。将要落笔评定等第时.我想:这个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题意都审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是找她来面谈吧。叫来了那个学生,我说:“题目是‘给你外地的亲人写封信’.你怎么……”学生说:“我的亲人都在本地。”原想说那你就把亲人当作在外地不就得了。但又觉得此话实在有悖于“课标精神”,忙换了一个话题追问:“那也不至于写给圣诞老人呀!”没料到学生说:“在我的心中,圣诞老人就是亲人,比亲人还亲呢!”我心猛地一颤.对于学生的“童心世界”和“游戏乐园”。我曾经多少次地对它修“枝”剪“叶”,横挑鼻子竖挑眼。怀揣一份尊重、一份欣赏。我再次读了这份“给外地亲人的一封信”。信中的一段话吸引着我的眼球:“圣诞老人,我知道你每年平安夜总会钻进烟囱,把每个孩子想要的礼物放进袜子里,你是一个知心爷爷.你的眼睛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的心思,你是世界上最慈祥的老人.最受我们欢迎。  相似文献   

15.
一天下课后.数学教研组的几位老师正在办公室闲聊,一位学生拿着课本.羞答答地喊了报告,行了举手礼后走到一位老师面前.胆怯地问道:“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您给解释一下好吗?”老师定眼看了看.用手一扶眼镜冷冰冰地说:“我不教你,别问我,谁教你的课你找谁去。”这位学生很扫兴地走了。很显然.他的任课老师当时不在办公室,那么其他老师就可以不赐教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威金斯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男孩子说他教了小狗学说话,他的朋友就让他叫小狗表演,可是小狗只会叫不会说任何话。朋友追问道:“你不是说你教了小狗学说话吗?”这个男孩子确定地说:“是的,我教过了。”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他教了,但是小狗没学会。如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理解,教不等于学,也就是教了不等于学会。然而,我们的课程与教学仍然大量地存在着“以教为主”的现象。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教了某个知识点或学习内容,问学生们会不会,学生们都说会。可是,一到检测不少学生都不会,其根本在于不少教师潜意识仍存有这样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一家之言     
创造需要宽松的氛围 某小学三年级上“蚯蚓课”。老师拿一盒活蚯蚓分发给学生,蚯蚓到处乱爬,于是学生满教室抓蚯蚓,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蚯蚓并组织讨论。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 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 老师说:“你观察的很细致。”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 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8.
卢惠明 《广西教育》2004,(6A):17-18
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后,我和学生们到篮球场旁边去观看钻工钻井。一会儿,生A说:“井出些水了,再钻深一点水会更多。”我顺意问:“为什么?”她说:“井,钻得越深.岩层越多,从岩层中流入井的水就越多。”“真聪明,”我称赞道.“你能不能在学习方面说一句同理的话?”“能,”她想了想,大声说,“学习,探究得越深.获得的知识就越丰富。”“对。”我伸出大拇指夸奖,并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一个高要求,“你能不能举一个学习上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课堂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教师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二是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这使得师生尽管吃很多苦,却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学生思维锻炼不够的现象:三是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教师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前言:“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困惑.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不轻言放弃,也许在一连串的问题过后,你会得到一个圆满的回答!”这是在上完人教A版教材《数学2》第四章“圆与方程”后笔者对学生说的一段话.因为我们刚经历了一次艰辛却成功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