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高职衔接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对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旨在对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贯通中高职衔接通道,为高职院校拓展生源渠道,优化技能型人才生源;同时激励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否衔接、如何衔接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经过三十年左右外延跨越式发展后进行内涵精细化建设的最关键课题。据不完全调查,2012年,在我国高职院校入学的新生中,约10%的新生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工学校,即"三校生",主要通过单招、少数通过高考升入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013年,在全国高考生源减少约3%的背景下,在我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把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以终身教育为指导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保持着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和完善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因此,借鉴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建立我国尚不成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几种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一)日本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日本实施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不仅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续,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于中职院校,这就产生了如何进行衔接的问题,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衔接,这就要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才能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生产中高科技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及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层次高移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看,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为高职学校开辟了广阔的生源,也给中职学校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对中职教育的拉动和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多种沟通,以"3+2"分段高职和中职学生对  相似文献   

6.
《职业技术教育》2004,(24):14-17
目前,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87所,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学院63所,本科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17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800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十五”以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00多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400万人次;  相似文献   

7.
高职生源及中职高职衔接问题高职生源应以谁为主刘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但从近年的实际情况看,在高职试点省份,中职毕业生对口升...  相似文献   

8.
数字     
《天津教育》2014,(10):4-4
72.2% 据《半月谈》杂志报道,一项面向上海、云南、广东、山东等地13所中职、高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2.2%的受访学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原因是"未能考上普高",73.1%的受访学生选择就读高等职业院校的原因是"未能考上本科"。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堪忧。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同一种类型的教育,具有衔接可行性。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以及对口招生。高职学院在招生时应改革现行的中职毕业生升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应加大招收普通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逐步过渡到以普通中职生源为主,实行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联合的对口自主招生。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探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浙江省教育厅和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下发文件,在全省举办 2000年 3+ 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前三年属中等职业教育性质,由中等职业学校举办;后二年属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由高职院校举办。参加试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和省一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参加试点的高职院校为已经批准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技工学校挂钩的高职院校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目前杭州技工学校首期招收的烹饪与餐…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交融与促进、衔接与沟通,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灵珠山社区学院为平台,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突破资源瓶颈,拓展服务功能,力求使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实现"产教学研深度融合,校政企社合作发展"的生动缩影。  相似文献   

12.
为了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满足广大职业学校毕业生进一步深造的要求,以往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已经开展了从中等职业学校中以专业为基础,招收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作为生源,且明显有别于普通高考的对口升学.同时,各地都对对口升学的考试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并取得一些经验.但继续摸清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特有的规律,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初衷,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这也是教育部在其《意见》中强调高职招生考试模式改革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中等教育结构调整以后 ,对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 ,党和国家制定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是符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但是 ,近几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滑波 ,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 ,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和学生报到率比较低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情况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出现 ,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因素 ,例如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 ,等等。但一个…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现有的招生模式需进行改革,应实行凭证入学,扩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收。办好高职院校是摆脱高职院校招生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对接协调发展,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是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与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印刷技术专业立项为广东省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基于"对接模式"进行一系列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九九九年以来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冲击了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在一段时间内招生比较艰难,呈现出"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萧条景象,生源质量也较差,教育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越来越快,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困难.另一方面是技术人才空前短缺.面对社会的需求和生源现状.职教人不能不反思历史、分析现状、研究未来.思考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困境.  相似文献   

17.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以"培养一线熟练技术工人为己任"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但从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却面临着诸如生源、资金、师资等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为此,我们应积极研究解决的办法及对策,促进职业高中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持续加深。据民盟安徽省委调研显示,2012年,安徽省有17所高职院校录取率不足50%,按报到率统计,生源不足50%的学校已超过三分之一。对此民盟安徽省委向省政协提交提案,建议搭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一、山东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职教体系不断完善 山东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1998年,先后兴办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到2003年,山东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42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0%,在校学生12.7万人;普通本科院校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10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成人高校16所;全省各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5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7%.全省有58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三、二连读"高职班,在校学生8万多人;2003年在6所普通本科院校开通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升高职本科的路子.初步形成了以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和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中高职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多种形式发展高职教育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高职的定位问题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高职是指"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关系着学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关系着高职院校教学办学层次的设立,更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将来。高职院校是办高等教育还是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向于低层次还是高层次,它们之间如何衔接?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德国和日本,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