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传统的奠基人。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同于善的纯粹美、形式美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道德美这样的本质美、理想美思想,于是,人格美的修养就是仁内礼外、文质彬彬,文艺美的创造就是美善相乐,审美反应即是寓教于乐。此外,孔子提出的“辞达”美思想则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儒家学派当中伦理美学思想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孔子所谓的美是伦理道德化了的美,孔子所谓的艺术是伦理化道德了的艺术。“以仁为美”,“以和或以中庸为美”是孔子伦理美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贯穿渗透于儒家礼乐文化观及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人与人的关系美之中,表现为多侧面、多层次又围绕一个轴心展开,进而通向“中和”、“和谐”的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论语》里引用有17条《诗经》里的诗句,从引诗中可以看出孔子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些引诗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化人格的君子形象,这一君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有着良好的修养,他的核心特点即是仁,并且孔子通过引诗表达了把礼乐作为实现仁的主要途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语》里引用有17条《诗经》里的诗句,从引诗中可以看出孔子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些引诗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化人格的君子形象,这一君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有着良好的修养,他的核心特点即是仁,并且孔子通过引诗表达了把礼乐作为实现仁的主要途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萌芽期(西周战国):伍举是中国第一个为美明确下定义的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测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他眼里,美即是善,善外无美,其核心是不能脱离政治上各种关系的谐和。故此,以孔子为代表的“仁”,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和以墨子为代表的以反儒为己任的“以名举实”等各种美学思想相继酿成。但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是独自出笼,而是依附其哲学思想和政治功利目的相继出台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8.
"尽善尽美"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之一,其基本要求便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无独有偶,康德作为西方美学的代表性人物,对美与善关系的理解与孔子"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有很多相通之处。通过中西方美善统一思想的对比,可以加深对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孔子以“仁”来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美学现实现了个体存在的超越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0.
孔子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往往与对君子道德人格的褒扬相结合,通过“君子比德”的方式赋予自然物以美的价值。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以“仁”为核心,形成了以“善”统“美”的审美现照方式,对后世文学及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2.
铭文是西周礼制的载录,更担负着礼乐精神的确证,铭文所担负起的礼乐精神早已是作器者自觉的赋予.青铜器用于西周社会的各种礼仪场合,它所载录的铭文或记录册命,或叙述战争,或呈现诚心,或宣誓盟约,这些铭文侧重点虽然有别,但都在强调一种神圣的权力.青铜铭文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精神,它是神权的象征、西周礼制的固定化和符号化,体现着家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重新梳理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揭示了其思想中潜藏的以人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赫氏理论在探讨了关于审美主体的塑造、审美对象的特质、审美意识组织的完整性、审美评价的相对性等美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摹仿自然"为核心的审美创造观,为后世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学德育过程审美文化研究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有丰厚的基础理论,形成一批成熟的部门美学。与大学德育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有审美学、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等部门美学学科。大学德育学吸收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学德育施行过程中借鉴审美实践,会较好地优化和提升大学德育过程,促进大学德育过程审美化进程,切实保证和提高大学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审美因素和美感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美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把知识的吸取和美感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语文口语审美化教学,是指经过美学加工的口语教学。它是美学原理在口语教学中的渗入和具体运用。具体地说,口语审美化教学是教师按照口语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口语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创造美的口语的一种最优化教学。口语审美化教学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语言美和心灵美统一的原则、情感性原则、个性特征原则、直觉思维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本文就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并对这两种教学法在审美教学中的意义及具体施教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既是唐代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文化背景,也是唐代文化和唐代文学内在的精神命脉,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国家文化政策为文学发展提供导向、文人积极参与礼乐文化建设、礼乐文化在不同文学形态中的渗透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