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2.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3.
个体道德叙事与儿童道德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叙事关注儿童生命成长故事,抒发儿童道德体验,言说儿童道德成长的心灵轨迹。儿童人性在个体道德叙事中得以陶养,儿童道德在人性陶养中得以滋长。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充分展开个体道德叙事,使之成为儿童道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非常关注回归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道德教育是在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展开的,道德教育在生活化的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旅程,即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使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关键是要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为儿童播下道德的种子,静待儿童道德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是由“他治”到逐渐形成“自治”。他治的儿童没有道德自主性,受他人支配,而自治的儿童在道德问题上则是由自己支配自己。在他看来,儿童道德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同时他还指出,道德自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成人良好的方式能促进儿童道德自治的形成,而一些不当方式则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治的培养。根据皮亚杰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关键是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成人与儿童对等的交换看法而非奖惩,是培养儿童道德自治的良好途径虽然皮…  相似文献   

6.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家庭、学校等外在环境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其"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对我们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确把握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着力点,需更新观念: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情感体验:步入儿童的情感世界;践履道德:在儿童的活动中凸现道德实效;随机教育:夯实儿童的习惯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8.
教师情感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道德教育而言,在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诸种因素中,情感因素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影响最大。教师情感具有的德育价值具体表现为:通过情感解读儿童的道德世界,涵养儿童的道德生活,护佑儿童的道德行动,从而使儿童成为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9.
就道德教育而言,在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诸种因素中,情感因素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影响最大。教师情感具有的德育价值具体表现为:通过情感解读儿童的道德世界,涵养儿童的道德生活,护佑儿童的道德行动,从而使儿童成为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知识化教学来提高儿童的道德。王阳明认为儿童的道德力量根源于人的内在良知,儿童道德教育需要把良知这一道德的内生力量焕发出来,在儿童的内心建立起稳定的道德根系,从而为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根据,而不只是一种外在性的道德知识与规范的教授。儿童道德教育的要义是遵循儿童的性情,把儿童的良知无蔽地发见出来,实现良知的养正;在具体的方法上,采用歌诗以兴发儿童的道德情感、习礼以涵养儿童的道德意志、读书以拓展儿童的道德理性以及每日考德巩固和纠偏儿童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道德学习是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新命题。儿童的道德学习应以乐为原动力,以生活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一这种在儿童真实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引导儿童自主学习道德的路径,赋予了儿童道德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地唤醒了儿童道德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着力点,需更新观念;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情感体验; 步入儿童的情感世界;践履道德; 在儿童的活动中凸现道德实效;随机教育;夯实儿童的习惯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是由“他治”到逐渐形成“自治”。他治的儿童没有道德自主性,受他人支配,而自治的儿童在道德问题上则是由自己支配自己。在他看来,儿童道德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同时他还指出,道德自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成人良好的方式能促进儿童道德自治的形成,而一些不当方式则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治的培养。根据皮亚杰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关键是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儿童道德情感培养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完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从儿童自身发掘道德情感培养的生长点,为儿童创设良好道德情感培养的家庭环境和建立有利于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5.
李晋刚 《教育评论》2022,(10):95-102
人类的崇高与尊严源之于人的德性。儿童道德启蒙的逻辑起点是这一根本问题的元问题。天性是儿童道德自启的根基与潜在。天性丰饶之白是儿童的道德自在,后天环境是制约儿童道德的他在。人性是儿童道德启蒙的可能与目的。自由意志赋予了儿童道德可能,感性产生道德激情,理性为道德立法。关系远近亲疏导致爱有差等,促进德性修为与伦理良序。教育是儿童道德启蒙的路径与工具。教育的德性就是通过知与行达到人生德性的目的。学达性天将“性”与“天”齐,经由教育的唤醒与他启,使儿童迈向理想人格和道德至境。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农村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基于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相对弱化的现状,农村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辨识性教育,拓展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人际性教育,关注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皮亚杰儿童规则意识研究的道德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和道德发展心理学存在互释的空间,本文应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话语伦理学解读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规则意识发展的研究,从交往关系的角度理解皮亚杰的道德建构主义,特别是儿童道德意识发展中的两种道德理想类型,辩明在哲学中作为理性事实的道德意识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是通过特定交往活动尤其是儿童游戏建构出的理性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鸣 《江苏教育》2022,(39):24-26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对促进儿童道德学习的物型场景、课程体系等进行美的塑造,聚焦儿童纯真、和谐与自由品格的培育,引领儿童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道德体验、形成道德表达,唤醒其作为德育主体的内在自觉,滋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促进他们的德性生长,建构新时代儿童道德学习的全新样态。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