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了超过1.5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人工光合作用,模拟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燃料和化学品,既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又能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相似文献   

2.
眼界     
《科学与生活》2009,(7):12-13
<正>A5月29日,英国Longanet,科学家对一种利用化学物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并储存到地下的技术进行测试。据称,未来50年之内"深埋二氧化碳"可能成为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由于二氧化碳等微量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及可能诱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和地理所的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与美国能源部商谈合作开展二氧化碳诱发的气候变化的研究。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于1987年8月正式签订了“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可能影响”的合作议定书。同年9月在美国召开的Virginia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合作计划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通常不会想到岩石跟气候会有什么关系,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岩石在塑造一颗星球气候的过程中,可能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个结论来自科学家对火星气候的研究。今天的火星大气已经非常稀薄,其密度不及地球大气的1%,而且大约95%是二氧化碳。但科学家推测,在30~40亿年前,火星具有浓厚的大气层,二氧化碳的浓  相似文献   

5.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科学家和二氧化碳较上了劲。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莱曼教授提出了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新方法:把植物活埋了。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08,(10):12
美国科学家正着手研制二氧化碳滤气机.如果研发成功,这种机器可过滤大量空气、收集二氧化碳,使大气重新变清洁.但也有科学家对这种机器能否最终用于对抗温室效应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未来可能通过某种方法改变人类的身体构造,使人类改为呼吸二氧化碳,而不依赖氧气。当然,人类改吸二氧化碳之后,呼出的自然就是氧气了。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能源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浓度与日俱增。工业化之前,二氧化碳全球排放量只有几亿吨,二氧化碳平均浓度180PPM;上世纪70年代,工业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150亿吨,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上升到200多PPM。科学家们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会加速气候变暖,随着温度将提高2到3度,而温度提高2度之后就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循环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认  相似文献   

9.
<正>据媒体报道,全球二氧化碳水平激增,不仅导致全球的整体升温,而且也会产生危害人类健康,是一种变相的空气污染。大气科学家研究指出,大多数之前的研究将空气污染的死亡数当做了一种短期和局部的影响,通常并未进一步分析人口的长期变化或者空气质量变化的间接气候影响。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全球模型来模拟未来死亡数和空气污染之间可能的交互作用,研究人  相似文献   

10.
最近,来自美国的一则消息给人类试图通过造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延缓全球变暖的努力,笼罩了一层阴影。科学家们连续7年的观测表明,依赖树林来储存人类过度排放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的治理大科技二氧化碳是构成大气层不可缺少的气体,它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在大气中的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形成“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灾难。科学家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如对海洋进行“铁化”,刺激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利用浮游生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二乙基锌做催化剂把二氧化碳变成塑料等等,但是各种科学成果目前都…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10,(3):11-11
进入2009年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新闻骤然增多,以至于有媒体将2009年称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启蒙之年"。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需要各方努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在努力寻找处理二氧化碳的方法,除了种植大量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外,"封存"和"石化"是两条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地球每年都向大气排放出比上一年更多的二氧化碳。尽管举办过多次大型的气候会议,尽管气候学家发出过无数次的警告和呼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仍然遥遥无期。为保护地球免遭气候虚脱,科学家们提出了阻止地球变暖的巨型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大有 《世界发明》1998,(6):11-11
在巧克力制成的糖果点心里,大肆吞食葡萄糖、释放出二氧化碳的霉菌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还在50多年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浓度不断下降,产物浓度不断上升,最终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而达到平衡。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印象也是这样,一般来说,酸和碱生成盐,盐不会自动变回酸和碱;或者,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不会自己返回到煤。的确,一般的化学反应都遵循那种单调趋向于平衡的过程,可是千奇百怪的世界总会制造出一些特殊情况。令科学家吃惊1958年,俄国科学家别洛索夫和扎鲍廷斯基发现了一个变幻无穷、非常有趣的化学反应:丙二酸和硝酸铈铵溶于硫酸溶液中,溶液变为无色后,加…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一直远低于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预测的温度值。于是有人认为,地球系统可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反馈机制,沙尘可能就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增温相对立的非常重要的"制冷剂"。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在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家眼中,沙尘暴是大自然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一环。科学家把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在1微米~100微米左右的固体、液体微粒叫做"气溶胶",沙尘气溶胶是气溶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维迪 《金秋科苑》2012,(6):59-59
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一直远低于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预测的温度值。于是有人认为,地球系统可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反馈机制,沙尘可能就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增温相对立的非常重要的"制冷剂"。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在南极东方站附近钻探冰岩芯.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在南北极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冰芯钻取计划,他们发现从冰川岩芯样品中,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二氧化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地球每年都向大气排放出比上一年更多的二氧化碳。尽管举办过多次大型的气候会议,尽管气候学家发出过无数次的警告和呼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仍然遥遥无期。为保护地球免遭“气候虚脱”,科学家们提出了阻止地球变暖的“巨型”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是,人呼吸一次只有短短几秒,就能够把所有吸入的氧气全部转换成二氧化碳呼出来吗?因此,我们猜测:人呼出来的气体仍然含有氧气。科学家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猜想的,我们决定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一、实验材料吸管和保鲜袋若干;数字化传感器套件(计算机、传感器软件、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