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形势下,党报要充分履行它的职能,要巩固和发展它的权威性和龙头地位,改革势在必行。党报的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正刊与副刊。报纸是新闻纸,所谓“正刊”一般是指新闻版。党报的新闻以其权威性和真实可靠性见长,但往往比较严肃,且信息量不足、时效性较差。这就需要改革,增强新闻性,加大信息量,提高时效性。这无疑是对的。但在对报纸“正刊”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偏向:过分膨胀新闻版,过分弱化副刊。一张省报8个版,新闻版占6个至7个,一张报纸12个或16个版,新闻版占10个或12个以上,副刊的比例只占10…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副刊的内容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副刊要听正刊话,正刊干啥它干啥”。一、二版上宣传节约粮食,副刊的小小说、诗歌也宣传节约粮食。一、二版大谈养猪,副刊也谈养猪。副刊的稿件必要的时候可以发给一、二版用。如报纸大力宣传养猪的时候,一部分歌颂养猪的快板、诗歌,就放在一、二版养猪报道的旁边。县报副刊的稿件要短。我们规定,故事、特写一般不超过七百字。诗歌、快板  相似文献   

3.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4.
刘元娟 《青年记者》2007,(12):82-82
乍一看,策划似乎与报纸正版新闻类板块关系更紧密一些,而与副刊关系不大,特别是文学副刊关系不大。报纸正刊为了及时反映新闻事件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需要进行精心策划,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副刊一般时效性新闻性不强,但有专家曾经说过:“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副刊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令青 《今传媒》2006,(10X):42-42
报纸的副刊是相对于新闻主刊而言的。副刊和主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副刊努力为新闻主刊服务,是两者联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我报正确处理副刊与主刊的关系,充分发挥副刊“特”性,加大新闻“重”量,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厚重感,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魏焱 《新闻知识》2000,(9):38-39
党报“周末版”是党报副刊的一种,也就是每逢周末出版的党报副刊。 我国早期的报纸副刊,内容大多是诗文、琴棋书画、掌故轶事,还有“鸳鸯蝴蝶派”小说,甚至谈妓女、捧“戏子”,与“正刊”内容并无关联。至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副刊为了进行革命宣传,开始将副刊的宣传报道与新闻版作配合。而今我们的党报副刊,更是报纸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党报正刊是报纸的主力军的话,那么“周末版”可称为报纸的一个方面军。 80年代,鉴于十年动乱中报纸的千人一面,着重刊登文艺作品的报纸副刊格外受欢迎,各报纷纷创办的“周…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党报比作一桌富有营养的精神大餐,那么文学副刊版就应该是这桌大餐中一道最诱人、最有风味的大菜。与正刊相比,文学副刊更具可欣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是吸引读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相似文献   

8.
陈炜 《现代传播》2001,(4):35-36
根据《辞海》的解释,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因区别于作为报纸主要内容的新闻版(正刊),故名。中国报纸副刊最早是以“附张”的形式出现的,第一张副刊是 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创办的附张“消闲报”。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最早的报纸副刊“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百多年来,报纸副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作用、地位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副刊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人们已习惯地把它看成是正报的延伸和补充,而井不注重或忽视它本身的新闻价值。直…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副刊是相对于新闻主刊而言的。副刊和主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副刊努力为新闻主刊服务,是两者联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我报正确处理副刊与主刊的关系,充分发挥副刊“特”性,加大新闻“重”量,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厚重感,取得了好的效果。报纸既是一张新闻纸也是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不断扩版的各类报纸中,娱乐性的休闲版占据着主流位置,传统的文艺副刊声音越来越弱,有的停刊,有的压缩版面,有的转成了娱乐版、休闲版,严肃的纯文艺作品的版面难觅足迹。有人说这是报业适应市场的改革,有人说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在所谓“快餐”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传统文艺副刊如何生存?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11.
曾杰 《新闻大学》2005,(2):84-86
本文就报纸版面形态的价值与功能作了界定与区分,认为自九十年代来,报纸刊型正走向多元和功能互渗时期,刷新了报纸的版面语言模式,加速了报纸的现代化进程,但也给当代报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报学需要对刊型进行区分,通过对专刊、副刊、新闻刊的价值与特点的重新认识与把握,实现报纸版面话语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一、传统刊型面临挑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报纸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报纸的专刊与副刊、专副刊与“正刊”新闻版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传统的文艺副刊的规  相似文献   

12.
如何增强党报副刊的可读性?我以为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新闻性与趣味性。过去的副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附刊”。因为它只是正刊的补充或补白,只是随正刊附送的。故而其新闻性就不强,只要迎合读者口味,让读者茶余饭后有个消遣娱乐的东西便行。到后来副刊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它的新闻性也就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综合性副刊?在讨论综合性副刊之前,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副刊这一概念。我国报纸上的副刊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才达到现在这种样式。最初的副刊是在报纸的最后部分刊登一些诗词、小品之类的文字,它没有名称。第二个阶段以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创办随报附送的《消闲报》为开端,人称“附刊”。其后,有的报纸便在正张上划出一个版面来刊登些副刊文字,并沿用“附刊”这一名称,副刊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报业发展、新闻改革的浪潮中,专版、专刊和副刊像报纸的正刊一样,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和扩张。可以说,专副刊这一不属于新闻范畴,但却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并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特殊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组织、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报纸的副刊已成为报纸分层次、分特点吸引受众的特色手段。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正因为专副刊在报纸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专副  相似文献   

15.
对“一刊多版”的透视与分析浙江工业大学薛蓉“一刊多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态势。其主要特征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版本,包括不同专业内容、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语种或不同频率等,出版具有固定名称的同一连续出版物,形成“一刊增殖、一刊多版”、这一现象不仅是科...  相似文献   

16.
京郊日报的专副刊深受京郊广大读者的喜爱。长期以来,编辑记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拓宽专副刊思想领域,探索专副刊与新闻正刊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客观上丰富了整个报纸专副刊的实践活动,为专副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京郊日报》专副刊的回顾京郊日报的前身,是1980年10月创刊的《北京日报郊区版》,到现在已走过18个年头了。当时创刊时,是一张四开四版周三刊的报纸。由于刊期长,新闻性偏弱,拼抢新闻毕竟不是它的特长,所以在办好一、二版新闻版的同时,一直十分注重办好三、四版…  相似文献   

17.
副刊不副     
“副“区别于正或主,居第二位.文艺副刊的“副“字,是相对于正刊--新闻版而言的,因为报纸是新闻纸.但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读者需求看,副刊也有不“副“的一面.一般读者,看罢新闻,再翻翻副刊,精神上特别放松,优美的文字浸润着心灵,这是读新闻所达不到的享受.当然,文学爱好者,就对副刊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专刊、副刊的崛起,已是报业发展必然趋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们意识到大众传播要走向分众传播,部分综合性版面要细化成各种专版,广播则要有相当一部分频道走向窄播。也就是说,“大锅饭”要逐步地开出“小锅菜”。这是市场发展细分化要求媒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说起来,专刊、周刊实际上都是副刊,或称是副刊的变种,可以视作副刊的范畴。所以有的报纸合称为“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正刊而言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大特色,注重副刊则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西方的报纸很少有精心经营副刊的。东南亚一些华文报纸和港澳台的报纸副刊是繁荣的…  相似文献   

19.
马涛 《新闻窗》2005,(5):61-61
一张报纸是否办得丰富多彩,吸引读者,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这张报纸副刊版与新闻版的协调统一,取决于报纸副刊版的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是否深入浅出地给予读者传递美的信息,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真正达到“新闻引客,副刊留客”的效果。那么,在报纸副刊实际的编辑工作中,作为教育报的副刊怎样在体现党性原则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它特殊的版面优势,从而达到“留客”的目的呢?笔者认为,这首先要明确它的版面功能和解决好副刊版面内容的选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短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新闻采集手段和内容也日益趋同,这导致报纸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起,就由作为新闻的“正刊”和文学性浓厚的“副刊”组成,伴随着报纸“正刊”的同质化,副刊越来越凸显出其“异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办报者希望通过副刊办出报纸的特色,获得和留住更多的读者.本文通过各地报纸名副刊的“差异化”做法,来探讨新闻同质化时代副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