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的安徽,地处内陆,跨长江、淮河与新安江。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必然成为西方侵略的主要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可自由入内地传教"打开了西方传教士向内地传教的大门,洋人、洋教涌向中国内地,包括安徽。姑且不论传教士传教的目的何在,从传教士进入安徽传教开始到20世纪初期反教斗争就没有停止过。纵观近代安徽教案,其参与者有知识分子、地方官绅、普通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183;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经常到邻近的县城,如莘县、东阿、寿张、东昌(今聊城)等地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6.
马钊 《历史档案》1999,(2):85-89
清代全国范围内查禁天主教始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乾隆帝基本继承康雍时期的禁教政策。尽管禁教政策时紧时松,查处措施时宽时严,但终其一代未有显著变化,此间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屡遭打击,是天主教东传中国“百年禁教”中的重要时期。乾隆朝共发生两次全国范围的查禁天主教事件,即乾隆十一年(1746)至乾隆十三年(1748)禁教(下称十一年禁教),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乾隆五十年(1785)禁教(下称四十九年禁教)。十一年禁教以福建福安查获私自传教的白多禄等五名多明我会传教士为始,以五名传教士被处死而告终…  相似文献   

7.
礼仪之争,是指在华西洋传教士之间发生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习俗的争论.按照天主教的教义来衡量,对于中国几千年传留下来的"祭祖"、"祀孔"等传统仪式,以及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无论是教会方面还是传教士本人,是否认为"异端",可否加以容忍的问题上,在传教士内部长期争论不休,甚至上诉到罗马教廷,交由"异教徒裁判所"进行裁决.对这件事本身而言,本是传教士与传教士、教派与教派之间的争执,教派与罗马教廷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是天主教的内部事情.  相似文献   

8.
龚颖 《大观周刊》2012,(3):32-32
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剧了对外扩张、叩开中国大门的步伐,基督教新教也试图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在当时清政府禁教的背景下,马礼逊作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译经办报、开办学校,同时也参加了政治活动,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在清朝初期,传教士在我国的多数地区活动,并掀起了科技翻译高潮。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对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科技翻译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教禁解除,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中许多负有政治使命的传教师,在宗教的掩护下,进行政治阴谋活动。外国传教士们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外,他们更多地采用出版报刊的方式,进行宣传,麻醉和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叶进 《今传媒》2014,(12):64-65
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们在马六甲及广州等地创办的中文报刊,这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萌芽,而这些报刊基本上都是宗教性质的;鸦片战争以后,大批传教士来华办报,所办的报刊数量也剧增,这一时期传教士所办的报刊,性质也由宗教报刊向"世俗化"报刊转型。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性质的激变,是建立在中国社会政治格局、思想激变等大环境下,中西方双向互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北端,是登州(1376-1913年)府治所在地,素以"海市蜃楼"、"人间仙境"著称于世.曾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1858年6月中法、中英、中美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登州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改为烟台,随即传教士便登陆蓬莱聚居,办学传教.1873年9月1日,慕拉第女士被美国浸信会派到蓬莱,成为美国基督教组织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女性传教士.  相似文献   

13.
谢铭 《兰台世界》2011,(6):28-29
文章对近代广西教案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认为广西教案主要是由于战争、传教士的行为及抢劫等原因引起的,但根本的原因是基督教未能包容广西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近代广西教案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认为广西教案主要是由于战争、传教士的行为及抢劫等原因引起的,但根本的原因是基督教未能包容广西文化。  相似文献   

15.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令人瞩目的热门课题──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元青近年来,我国的传教史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评价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成为史学界引人瞩目的热门课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的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对...  相似文献   

17.
彭洁 《兰台世界》2012,(4):62-63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教士担当着文化交流的媒介,其本意是为了宣传基督教,向中国传播"上帝"的福音。但是,其最初计划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当时中国各阶层在"独尊儒术"传统思想影响下,对于基督教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和排斥。后来,传教士改变其最初的传教策略,重点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  相似文献   

18.
周代的"六艺之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雏形,而美育是"六艺之教"的主要内容。周代将宗法社会的维系与"六艺之教"中的礼乐教育进行完美结合,通过礼教和乐教的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政治伦理与美育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姗姗 《历史档案》2015,(2):96-103
"圣谕十六条"在雍正二年(1724年)经过注解,被定名为《圣谕广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宣讲。它作为清代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清初便已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密切关注。传教士翻译《圣谕广训》时,对其语言、风格、宣讲方式等都进行了借鉴、模仿,以用于在中国传教。晚清时,《圣谕广训》在反洋教斗争中的作用也引起传教士的广泛注意,在强烈抵制的同时,对其功能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20.
当历史回到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刊之时,这份当时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期刊就掀开了中国海外华文传媒的崭新一页.著名中国新闻史学家戈公振就在其<中国报学史>一书中高度评价它为"华文报纸第一种"、"我国有现代报纸之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