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决不囿限于语言,对于语言,文学具有超越性。首先,语言本身为文学创作留有超越余地:语言是普遍性的,文学是个别性的,普遍性对个别性则是既有约束,又有开放。使其能自由的超越;其次文学对于语言的超越,应在美学的层面上实现,还应该遵守语言的最底线规则和遵从民族接受心理习惯。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本文详细分析了《娘子关前》似平非平、实则深沉;韵味袅袅、意犹未尽;不乏幽默、乐观向上的语言特色,论述了文章语言对增强作品主旨感染力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幽默的语言不仅能让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睿智、深刻。许多中外文学大师同时也是幽默大师,他们笔下的幽默作品历久弥新.永驻读者心头。如伏尔泰的《老实人》、果戈理的《钦差大臣》、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离婚》等。在写作语言训练中,如能引入幽默语言的训练,使作文语言表达呈现出一种机智、风趣的色彩,无疑会极大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陈果安先生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语言的观点值得再商榷,我们认为,文学形象是有自足性的,文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形象,形象是文学的本质,但是在强调文学的形象的本质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的能动性,加强对语言是如何塑造形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政治改革和思想革命而发生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声和先导。从语言的角度看,晚清白话文运动因为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上,注重文学的宣传和普及效用,从文体和语体上入手改良,忽略了语言作为系统的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古汉语的语言系统,却在事实上动摇着旧文学的阵营,促成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和转型。  相似文献   

6.
刘春雨 《山东教育》2006,(12):60-60
就历史和流传的作品而论,中国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国”,但我们并没有解决好文学的“质量”问题,而且逐渐断裂了千年的文化传统。换句话说,文学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是体验而不是技巧,文学主要解决的,不是文字组合的能力,而是语言感觉的能力。误入歧途的语言教学方法使学子们满怀热忱而来,浑浑噩噩而去,难怪他们像无数普通人一样疑惑: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学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语言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文章在对大班语言活动“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多次研磨的基础上,提出语言活动中支持幼儿“文学想象”学习的“三计”,即引、忆、诱,在三者相辅相成、循环交替使用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文学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9.
施永彬 《现代语文》2010,(5):127-128
高尔基曾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可以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好的语言形式不但能充分地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高考的考场上,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刘翠萍 《考试周刊》2013,(42):26-26
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简约式统称。其实,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的语言与文学就紧紧联系在一起。音乐与语言文字从产生那天起,就没有分开过,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语感是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越过语感去培养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即语言能力的实现必定以语感能力为主要方式,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讲授学生所需的全部语言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文教学“语言是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与文学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这个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和学习,通过教师课堂板书的严谨、规范和准确与学生语言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诵读的音准、断句、流利与学生普通话语言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赏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与学生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应用、示范与学生口头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师生教学双方的互动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伏荣超 《语文知识》2014,(12):56-59
关于“语文”有着不同的解释,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都离不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广义的“语言”。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说过:“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和思维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语言,思维将陷入混乱;没有思维,语言也没有了意义。所以,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和目的。听说读写既需要语言参与,又需要思维参与,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艺术特征千姿百态,历来为众学者所研究不尽。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诗歌则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故欲论古诗词之艺术美必先研究其语言美,概括起来说,它包含语言的音乐美、形象美、色彩美和凝练美。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一直忽略了英美文学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英美文学作品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多大联系。然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文化大家庭的一员,文学,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一切其它要素都要借助于语言,离不开语言。因此,小说教学也要分析它的语言。怎样分析小说的语言呢?  相似文献   

17.
黄宗江的散文语言是一种个人印记明显的文学语言,自具一格,有轻松自如、灵动灰谐的表现效果,耐人品评玩味。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生活的本体,建构世界;语言是文学的本体,传递意义与价值.语言于文学的本体性使文学成为艺术,即语言的本体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直接相关,自由、开放、形而上的语言特征决定了文学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超语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正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学好语言绝非一朝一夕、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经历,没有千锤百炼的精神,要筑就语文学习的大厦,提高语文素养,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也就是说,学好语文,除了走积累语言这条路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李志新 《河北教育》2007,(10):27-28
听,是人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语言知识、语义和语法三方面的潜力,从语流中获得信息的积极活动。从语言角度来看,语言本身首先是有声语言。没有听,就没有说,语言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听,是语言的基础;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