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朱红珍 《教师》2019,(4):45-4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奋斗中形成的智慧结晶,礼敬文化始终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行为典范和内在素养的集中写照。而语文教学工作担负着传承优秀礼敬文化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礼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能够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增强学生的人文气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为现代化的优秀人才。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礼敬文化传统传承的意义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语文教学中礼敬文化传统传承的方法,为全面有效地提升礼敬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效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做好"四个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在正确历史观、文化观的指导下,明晰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性时代定位,树立起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任务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标准,从而确立选取内容。配合新时代教学要求,重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思政课课程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继而多角度推进时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交融性与一致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这种内在的交融性与一致性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根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实践上积极探索、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检验、评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标准在于是否满足新时代需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顺利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在于立足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幸遭遇拉开了中华传统文化弃旧开新的序幕,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内在机制的分析,特别是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核。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发展困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明确涵养时代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旨归。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是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师道精神,遵循师德涵养逻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师的师德涵养及生命成长关联起来,唤醒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其内在规律在于:以“学以成人”为核心理念,以“为仁由己”为根本方向,以“修己安人”为最终目标。其实践路径包括:遵循规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整体认知;善用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核心内容;融入日常,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滋养其心灵、引领其世界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从生活向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基础;从文化向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实践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认知向度看,新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易被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认同基础,而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展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庞杂,其发展进步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其他民族文化滋养以增强其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基本逻辑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2.
欧阳娟蓉 《文教资料》2021,(2):46-47,6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主体。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纯粹的自我价值追求;推动大学生进行自觉自信的文化理性塑造。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为理性传输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资源供给;拓宽传统文化传递方式,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增强学生实践感知。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源泉,两者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面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侵蚀以及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完善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制;要利用新媒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创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5,(9):5
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走进学校教育主要课程和教材,一要立即修订并尽快实施较多涵盖中华优秀传统内容的科目;二要尽快补充和调整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三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四是有关部门要尽快整合现有学校课程资源,优化课程,提高效率。——摘自王旭明的博客贵州大学郑强校长称"我发现很多理工科学生没有情感,连孝敬父母的情感都没有",这是十分直截了当地对理工  相似文献   

15.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需要的双向互馈关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创新。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趋向开放包容、转向以人为本、体现知行合一、重视内化体验、追求科学系统等逻辑向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明德修身是其逻辑主线;中国精神是逻辑重点;家国情怀是其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需要的双向互馈关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创新。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趋向开放包容、转向以人为本、体现知行合一、重视内化体验、追求科学系统等逻辑向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明德修身是其逻辑主线;中国精神是逻辑重点;家国情怀是其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世界化、国际化首先需要民族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入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就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进而明晰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他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从教学目标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根源性意义;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意识;从学校层面看,经典阅读、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