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和教学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谈了作者的看法。一、文章不同意“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观点,而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它的若干特征,使它区别于中国现代文学,从而确立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地位,可以写史;而且写史的客观条件也已具备。二、文章认为,第四次文代会之前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为政治服务的路子,因此要充分考虑政治对文学,文艺运动、文艺思想斗争对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刻影响。既不能把《中国当代文学史》写成运动史、斗争史,也不宜把它写成作家论、作品论;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应成为我们的追求。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文章赞成四段分法,认为1957年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存在很大差别,因而把文革前十七年作为两个阶段对待,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理论是韦勒克文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主张写一部既是文学的(“文学”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书,从“空间”角度厘定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构成结构、批评和空间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现.这种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观,对当前中国文学史写作探索提供了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相继出现了启蒙文学史观、新左派文学史观与关系主义文学史观的分野,尤其强调关系主义文学史观对当代文学、文化图景的重构意义,以期对9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观照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突破了文学史写作的传统模式,从人性的角度再认识各个史段的文学现象,体现了编著者鲜明的价值评判立场.它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采用宏观、综观、微观研究三种类型相结合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讲述当代文学发展史.同时,此书全新的文学史分期及编写格局也展示了新稿之新.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当代文学能不能写史?要不要写史?学界有过争鸣,实际情形却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自1980年代末期,黄修己、谢冕、孟繁华、陈平原等及陈思和王晓明等分别提出"重写文学史"以来,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就方兴未艾、风起云涌,"暗流涌动,蓄势待发",是"变动前夜的学科状况"。[1]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完整的当代文学史也已近百部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1.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介学是近年兴起不久的新兴学科,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文章对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的关系问题等,更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以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中外文学比较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并对中国当代文学追求自己民族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探讨,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拓展与创新,也为中国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贡献,是一部匠心独具、视野开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统论著.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庆生教授主编 ,王又平教授、杨振昆教授为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项目的成果。作为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教材 ,该书采取新的文学视点来观照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 ,通过对文学史实的叙述和文学创作的评述来勾勒出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在地域上不仅评述了大陆文学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 ,这是一本有新视点、新材料、新观念的文学史力作 ,是新世纪当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新收获。这本当代文学史简明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竞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同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尚未建构起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主要原因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潮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狗熊掰棒子式的否定性思维。治本的策略是建构文学史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它是一种"大文学观",其基本内涵,一是在历史发展和中西文化浑融的宏阔背景上考察当代文学的自然生成形态,把握其发展走向,二是以开阔的心胸承认文学的多本质性和多形态性,三是牢牢把握文学史发展中的艺术创新性。以此标准对当代文学进行整合性思考,包括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合,十七年、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整合以及新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整合,便可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文学发展基本脉络和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本体缘于文学本体论的概念,大致指的是文学史上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内容.1949年以来,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过多地涉及到了政治和文化因素,从而遮蔽了原本应当占主要地位的文学史自身的内容.虽然上世纪1980年代就已有进入文学史内层的争论,但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进入新世纪,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回归文学本体作了一个表率.文学史研究本体性的回归,既有文学自身边缘化的原因,也有文学研究者自身的努力,外来的文学思潮也起到了不小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网络文学是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现象,相应的,网络文学研究也渐趋丰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谱系。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从几个层面展开:首先是文学史的视野,即如何在百年新文学史的视野中定位、评价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在百年新文学史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其次是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即网络文学给当代文学带来了哪些新的元素,提供了哪些新的经验;最后是具体网络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何在,即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与失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煤矿诗歌作为工业文学的一部分,在当代文学史中有其存在语境及独特性。这一类型的诗歌在整体的文学史教学中应侧重分析时代文化语境、诗人的个人身份、创作心理等,以深化学生对文学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搜集、分析能力,以反思煤矿诗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旧体诗词能不能人史一直论辩不止,迄今没有达成共识,而实际上,一部分文学史家早已将其编写入史。需要讨论的不是旧体诗词能不能人史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入史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学史如何书写旧体诗词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而李遇春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在这个问题上予以了新的思考和回答。《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以新文学名家的旧体诗词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助于重塑现代作家的当代文学史形象,有助于重织新诗与旧诗、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纽带,还有助于重构新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述史情节。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史入手,结合自己参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强调可能性在于极力呈现多元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景观,局限性在于开放性教材和个性化教材在教学中的实际困境,在于当代文学史写作中主观性的不可避免、政治禁忌的无法回避和当下文学的纷繁杂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