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是一次迟开的会议,与“七大”相距11年,但它是新中国处在历史转变关头召开的一次伟大的会议。会议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地分析了“七大”以来中国发生的两次历史性事变,作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潮,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准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50年后认真总结中共“八大”的历史经验,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从价值观方面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层面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自己的历史价值追求;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社会价值追求。在过去的8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其价值追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后,在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尽管西方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它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使中国步入了近代化的历程,使中国的发展方向符合时代潮流,使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对“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进行梳理和整合,对于近代史复习及准备高考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从政治教育入手,启迪工农民众的阶级觉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教育与科学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确立了“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实现了从政治教育向战略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政治教育观和战略教育观的确立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它的提出与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共和国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它是时代的产物,人民的企盼,中国共产党策略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给中国的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思想,为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复杂的情况下驾驭全局,提高党的威信,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粱漱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作为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曾致力于研究中国、西方及印度三个不同地域的文化问题,根据其哲学思想推演出的“三大文化路向说”,在新旧思想交锋的年代也引起过很大反响。因此,从思想提出的理论逻辑顺序——生活决定文化、意识决定生活、意欲的满足与否产生人生问题并形成文化路向进行说明,并对本理论的优缺点简单评述,以体现在新的时期对三大文化路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三农”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三农”问题的核心,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理论,在“三农”问题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三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的意识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自魏源要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始,至今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大致经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意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意识反映在实践层面上,即形成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内涵、方向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3.
《山楂树之恋》用"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引起了观影热潮。这部影片的风格具有古典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当代中国对文革的历史记忆,重塑了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由于影片是浪漫主义化和古典主义化地双向改写历史,使之不足以为当代中国的价值重塑提供强大的言说力量。  相似文献   

14.
国内史学界普遍依据恩格斯的论断,认为法国大革命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指导思想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然而法国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方式进行了政治革命,宗教外观 贯穿始终是法国的政教合一传统和启蒙思想所致。  相似文献   

15.
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一书出版后,很快就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国内外的中国苏区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及思想观念。斯诺在书中揭示和阐释了红色中国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必然性,中国革命胜利的源泉在于民众,以及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等史学思想,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力量的结论,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革命斗争的看法,也影响了美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远东战略决策,这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爆发后 ,外国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 ,采取了扶持革命敌对势力和对革命直接进行了干涉的政策 ,使革命派面临巨大压力 ,最终不得不进行妥协 ,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政权 ,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史研究应注重与社会现实接轨,适应现实需要,要与中国近现代史其它分支学科相结合,探寻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契合点,恰当地凸现研究的实用性,开展辛亥革命史学史的研究,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与其它史学分支及人文学科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开辟新的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化复兴运动”是国民党当局1967年起针对大陆的“化大革命”在台湾及海外一些地区推行的一个长达30余年迄今仍在继续的社会化运动。其历史之久、推行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华思想化史上都是难得的。一方面它从属于国民党“反共建国”的政治、军事目的,是其“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具体体现和对大陆“化作战”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对清除台湾殖民遗留,台湾经济、教育的发展,中华化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努力与探讨,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开课分为文革前和后两个时期。文革之前,公开课以本班上课为特点,听课教师以朴素的观察学习为主,研修目的是通过观察、研究上课教师所传达的教学信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文革之后,公开课出现了大量借班上课现象,它亦可分为两个阶段,新课程改革之前强调公开课的示范性;新课程改革之后强调公开课的研讨性,使公开课与其他研修方法的融入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借班上课的局限性,促使公开课向校本的班本上课回归,向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生成,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在公开课上观察到教学模式,也能够观察到针对学生个体以及特殊课堂情境的生成性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习跃,为后来的历史性巨变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开户了国民政治意识现代化的闸门;辛亥革命的化革新奠定 了“五四”新化运动的基础;辛亥革命促成了民族工业的第一辉煌期,武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孙中山武装革命学说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