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融媒体创生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图片化”“学习过程单线化”“学习评价平淡化”的问题。通过融媒体创生,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传播数学文化、活跃学习氛围,典型的教学样态有三种,分别是指向“经验积累”的实验操作型、指向“内容拓展”的信息引导型和指向“文化养成”的合作交流型。  相似文献   

2.
“项目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词,结合项目学习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及其自身发展的启示,提出指向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项目学习的评价功能,并例谈采用“双线设计”模型将学习项目“包裹”“镶嵌”在日常教学中的两大技术.  相似文献   

3.
综合能力评价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和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对“评什么”、“是什么”、“参照什么评”和“怎样评”的考量,本文首先论证了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向的内容,和这一评价的性质、特点。继而基于这些特征、指向,对这项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进行重点设计,使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指向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价在评价目的上摒弃“唯结果”导向,评价内容和标准注重理论引领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评价过程鼓励多元主体对话、协商和理解。指向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价面临多重挑战,即被动式评价开展频繁、规范性评价相对缺失、专业性评价较为匮乏。指向学校课程建设评价的优化策略包括明确课程评价的方向与制度保障、构建课程建设评价闭环、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一个当前广泛应用的概念,在普通教育领域所论及的“发展”中,其内涵就具有指向普通教育的特定含义。我们把这种以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为目的的评价称为“发展性评价”,并把评价的综合功能称为“发展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学是一门艺术”也受到普遍的认可,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角色,  相似文献   

6.
评价任务是基于学习目标并且为掌握学生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以支持学习目标的达成。任务、情境与知识内容是评价任务的三大核心要素,回答了“要做什么事”“在什么情境下做这件事”“做这件事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内容”的基本问题。从评价任务作为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功能指向来看,其与作为落实学习目标载体的学习与教学活动不同;从评价任务作为支持学习目标达成过程的功能指向来看,评价任务与学习和教学活动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评价任务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在设计评价任务时,首先应锚定学习目标,确定任务与目标的匹配方式;再通过明确表现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任务形式;最后,创设问题情境,完善评价任务,以获取真实、充分的学习证据检测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学校评价改革指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在新时代开展教育评价改革,一线学校急需有效的案例借鉴。文章以厦门五中教改考察为例,研究发现,该校自我发展性评价改革是一种指向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发展,从管理中独立出来的综合性、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的评价改革,这种评价改革,是符合新时代学校评价改革的一种有效案例。  相似文献   

8.
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一环,书面测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基于数学深度学习的评价必须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试题的命制要“指向深度建构,从考查记忆转向考查理解;指向深度参与,从考查结论转向考查过程;指向深度积淀,从考查知识转向考查素养”。当“教—学—评”目标一致,方式方法自然融合时,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能力导向的评价任务是为评估和证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现其能力程度而制定的检测项目,其意蕴体现为“:真实性”是评价任务的能力指向“,情景化”是评价任务的能力根境“,整体化”是评价任务的能力机理,“灵活性”是评价任务的能力样态“,元认知化”是评价任务的效能保障。评价任务开发的能力导入点有三:在问题设计中渗透能力导向,在情境设置中渗透学科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渗透学科能力。能力导向的评价任务开发策略为:确立能力立意的评价目标,设计与能力匹配的评价任务,制定能力导向的评分规则。  相似文献   

10.
评价改革是确保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和重要保障。如何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是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问题。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增加了“学业质量”,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改革提供了依据。分析学业质量与学业评价之间的关系,讨论义务教育数学学业评价改革的突破点,研制科学的评价框架及评分标准,探讨学业评价改革方向,可以为未来义务教育数学学业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学—评”一致是学习任务群的内在要求。以素养目标统领“教”“学”“评”三要素,以任务驱动整合“教”“学”“评”三环节,以评价导向贯通“教”与“学”全过程。以指向“教—学—评”一致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为例,首先要叙写指向核心素养的任务群目标,其次要设置促进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最后要设计并开展评价引领的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2.
面向普通学生的美育评价,重要性、必要性已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评”却是目前学校美育难题之难题。问题焦点在于,美育评价及其指标构成的合理性、系统性与美育评价对象的个体性、可能性之间存在着似乎难以调协的矛盾。这一矛盾其实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性和个性发展这两个主要矛盾面在美育评价中的特别凸显而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理论、布卢姆《教育评价》中“所希望的”与“所可能的”理论以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中有关完美人格培养的一般教育目的和基于学生兴趣的特殊目的理论等,为本研究提出和建构“双指向美育评价”,即以学生“审美素养”包括“艺术核心素养”发展来构建合理系统的一般美育目标体系,以学生个体的审美兴趣为美育评价操作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种全面系统性兼容个体可能性的双指向美育评价,也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评价改革,如五育并举评价逻辑构建的先行探索与试点。  相似文献   

13.
评价品格是教师评价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求真、求善、求美三重向度的内涵:求真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好”以有效达成评价目的的科学化品格,主要包括直面成效的求实精神、评价自主的批判精神、包容他见的融通精神、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求善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对”以规范地展开评价活动的伦理化品格,主要包括以评促长的仁爱心、公平待生的公正心、守职担责的责任心和合作协调的共进心;求美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好做对的意义化品格,主要包括愿景驱动的评价信念、生命内化的评价使命与个性彰显的评价风格。  相似文献   

14.
《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探讨”。在授课时,我主要请同学讨论了这样两个主问题:①文章通过对话.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②屈原和渔父,你更欣赏谁?一个指向文本解读,一个指向鉴赏评价。  相似文献   

15.
学生评价,作为项目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为项目课程的教与学提供着反馈性信息、指导性方向和建设性意见。随着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逐步推演,我们发现,项目课程中学生评价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仍然处于模糊状态,亟待澄清。从实践角度出发,以下三个问题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项目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主要评什么?如何在项目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保证项目课程学生评价的有效性?一、评什么:基于目标的评价内容阐述评价内容是评价活动所指向的被评价者的表现领  相似文献   

16.
5E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以“肾脏”一课为例,通过5E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创设真实情境,提出“真”问题;搭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事实和现象,凝练核心概念;与生活相联系,解决“真”问题;应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难点,通过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块”、教师德育工作水平“块”及班级德育内容要素“条”三个项目的分别细化和综合汇总,得出对一个班级德育工作的比较客观规范的评价,是对德育评价模式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评价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优化过程评价是推进课堂质量改革的深水区。过程评价应遵循认知规律,指向语文素养生长;过程评价应巧设“支架”,为学生生长赋能;过程评价的方式要多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仰 《中学物理》2024,(2):33-37
在新课标导向下,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表现性评价,分析、确立评价目标,细化学习目标,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物理实验真实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以思维进阶的问题链驱动学生学习任务的开展,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能力的发展,构建“问题—任务—评价”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改革是区域整体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实施区域跟进式“能力模块监测”评价改革,架构跟进式评价框架,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和方式,实行模块化动态监测,培养区域评价教师队伍,探索体现素养导向的区域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