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元醇和多元酸发生缩和反应生成聚酯,聚酯溶解于苯乙烯制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缩聚反应进行的程度对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气干性能有很大影响。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控制反应终点酸值,优化设计醇、酸比例,可制得气干性能优良的不饱和聚酯树脂。  相似文献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分子结构决定了不饱和聚酯树酯及其最终产品的理化性能,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可生产出具有不同理化性能的不饱和聚酯树脂。  相似文献   

3.
用含有磷元素的阻燃剂作反应物,参加缩合反应或聚合反应,制备反应型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用含有卤素等阻燃元素的化工原料单体作反应物,参加缩合反应或聚合反应制备反应型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从这两方面综述了阻燃型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试邻苯二甲酸型(邻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和双环戊二烯型(DCPD 型)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固化胶凝时间、放热峰温度、气干性能、巴氏硬度、拉伸性能、弯曲性能数据,对两种树脂的综合性能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邻苯型 UPR 的力学性能(如巴氏硬度、拉伸性能、弯曲性能)优于 DCPD 型 UPR.2)邻苯型 UPR 的固化性能(固化胶凝时间、放热峰温度)优于 DCPD 型 UPR.3)DCPD 型 UPR 的气干性能优于邻苯型 UPR.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制备一种聚酯/氨基树脂热固涂料,使用分割法对所用聚酯结构进行设计,制备低分子量水溶性聚酯树脂,并对所设计聚酯树脂的合成工艺进行和氨基树脂用量进行探讨,确定最佳合成工艺和聚酯/氨基树脂最佳比例。结果表明:低分水溶性聚酯树脂水溶性为9.4倍,酸值为150mgKOH/g;氨基树脂最佳用量为固体组分的40 wt%,制得漆液110℃表干时间为90″,完全固化后硬度为5H,附着力等级为1级,韧性等级为1级。  相似文献   

6.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不饱和聚酯树脂及不饱和聚酯树脂/粉煤灰体系的固化过程,用Kissinger法、Ozawa法、Friedman法以及Crane方程分析了其固化反应,得到了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反应级数等动力学参数,并用T-β外推法确定了凝胶温度、固化温度和后固化温度等固化工艺温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获得了制备性能优异的耐深冲聚酯树脂的工艺条件。将该树脂与苯代氨基树脂、钛白粉以颜基比0.7:1进行配制,经研磨机研磨后,加入溶剂,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耐深冲聚酯涂料。  相似文献   

8.
添加型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品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在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中加入含铝、镁阻燃剂,加入含磷阻燃剂,加入膨胀性阻燃剂和加入其它阻燃剂改善UPR的阻燃性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从国内外不同视角和纵横面阐述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高分子材料发展概况、生产及装置能力、产量、消费及用途分配、加工技术和技术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直接熔融法,以间歇式方式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时,选择合适的报料方式,控制合适的工艺参数,可生产出质量优等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Waste cooking oil (WCO) is becoming the most promising alternative feedstock to produce biodiesel due to its low cost in China. In this study, NKC-9 ion-exchange resin and H-beta zeolite were selected as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in the WCO esterification process and their ester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NKC-9 resin showed higher activity and achieved a higher final conversion compared with H-beta zeolite under the same reaction conditions. Reusability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NKC-9 resin still exhibited high activity after 5 runs. The effects of the mole ratio of alcohol to oil, reaction tim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catalyst dose were investigated by multifactor orthogonal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e fatty acid (FFA) content was also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esterification rate could be as high as 98.4% when the FFA content was 6.3wt%.  相似文献   

12.
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邻苯二甲酸酐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酸比及催化剂回收使用效率。实验发现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催化效率高,副反应少,易分离,不腐蚀设备以及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重复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以柠檬酸和异丁醇作原料,KIP209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合成了柠檬酸三异丁酯(TIBC),经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柠檬酸三异丁酯的最佳条件为:醇酸摩尔比为4:1,反应时间4hr,反应温度150℃,催化剂用量为15%(以柠檬酸质量计)。酯化率达74.8%,且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以乙酸和异戊醇为原料,环己烷为带水剂,用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合成乙酸异戊酯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较佳工艺条件:异戊醇0.1 mol、醇酸摩尔比1:1.7、环己烷6 mL、催化剂0.9 g,保温回流2 h,乙酸异戊酯的平均产率为54.6%。该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后其催化活性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微波辐射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丁酯的放大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0.1mol,酸醇摩尔比1:5,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5%,微波功率400W,微波时间20min,微波温度120℃,在此条件下产率达98.04%。  相似文献   

16.
微波辐射全氟磺酸树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柠檬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废弃的全氟磺酸树脂为催化剂,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合成柠檬酸三丁酯,对影响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条件下,醇酸摩尔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0.315g、微波辐射时间为40min、微波辐射功率为500W,柠檬酸三丁酯的最高产率可达93.9%。该催化剂绿色环保且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六次以上产率仍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用C36二聚酸、癸二酸与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进行扩链反应,制备柔韧性环氧树脂预聚体。考察了配方组成、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羧基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给配方,当催化剂用量为0.1%,140℃下反应2 h,反应基本完全。另外,以柔韧性环氧树脂预聚体为基体树脂制备的固化物拉伸强度达到12.0 MPa,断裂伸长率为85%。  相似文献   

18.
沙枣树脂是从生长的植物中流溢出来的透明棕色液体,其含有蛋白质、多糖,氨基酸、单宁、鞣制、有机酸等活性成分;葡萄树树脂是春季从葡萄树自然流出的光滑透明的液体,葡萄树树脂在含有原花素、有机酸、甾醇、还原性多糖等多种成分;[1]植物能组合天然物高分子有机物质腐败分解所生成的低分子,生成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物质。所以植物固有清除生物所生产的垃圾、修复生物体、维护生物活性体的功能。植物的这种功能在植物树脂的性质上也能得到了体现。葡萄树树脂和沙枣树树脂的活性复合树脂具有和植物同样的消除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产的垃圾、修复生物体的植物性功能。所以,利用植物树脂这种活性性质可以研制出具有清除生物垃圾,净化和修复生物机体的植物活性绿色产品。  相似文献   

19.
以乙酸和异戊醇为原料,采用硫酸铁作催化剂来合成乙酸异戊酯.考察了乙酸与异戊醇的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乙酸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铁对合成乙酸异戊酯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3(乙酸用量为0.1mol),催化剂用量为0.9 g,回流反应1 h,酯化率可达96.69%.  相似文献   

20.
分两步法合成了低硅Beta分子筛,并以丙烯酸与异戊醇酯化反应作探针反应考察了低硅Beta分子筛的酸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Beta分子筛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酸性特征,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5 h的条件下,丙烯酸的转化率可达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