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海燕  方创琳  蔺雪芹 《资源科学》2008,30(11):1667-1676
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阶段,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能源短缺,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大力发展风电产业能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和减少环境污染。西北地区是中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风电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目前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正在规划和筹备,风电行业也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已建和在建的风电场23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40.09×104kW,预计到2010年末西北地区风电站总数将达到43座,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828.83×104kW,到2020年有望达到3 200×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约占16%左右),约占全国预计装机容量的30%。西北地区风电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该地区风电大规模开发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风能资源开发态势和风电开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找出了西北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并网及非并网风电发展目标,以此为指导,规划布局了66个风电场址。根据规划风电场址整合出2个国家级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即北疆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和甘肃酒泉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两个风电产业基地构成了我国西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针对每个产业基地提出了相应的非并网风电产业布局思路,最后针对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和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鲍超  方创琳 《资源科学》2008,30(11):1658-1666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其他发展条件相互匹配的最佳区域之一。充分开发利用沿海和近海风能资源,建设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不仅对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全国风电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先锋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从能源和环境问题、风电价格、风电政策、经济技术条件、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条件等因素入手,论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分析了目前发展的基本态势与挑战,并提出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 000×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占30%左右)目标后可节约原煤1 104×104t,减少排放粉尘104×104t,CO2 2 083×104t,NOx 104×104t,SO2 167×104t。规划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和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风电设备制造中心,千万千瓦级东西两翼风力发电基地和沿海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带,形成“一心两翼一带”的大风电产业布局。其中,沿海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带主要由高耗能无碳型电解铝基地、高耗能无碳型氯碱化工基地、高耗能无碳型海水制氢基地共三大基地组成。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的风电建设发展迅猛,未来黑龙江西部平原风电场的装机规模很有可能达到千万千瓦级,由于黑龙江西部平原风电场场址情况基本相同,集电线路的布置方案基本相似,本篇文章对该区的风电场集电线路的典型方案选择给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并网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具有出力不稳定、低能量密度的特点,因此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时,必须考虑其整体波动性对系统的影响。由于风电与光伏在时序与空间上具有强互补性的特点,因此考虑风电和光伏捆绑集中输送。利用持续出力曲线来描述风电加入不同容量光伏时系统出力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风电光伏联合系统光伏发电容量规划方法,该方法考虑增加光伏后电网输电收益、弃电损失、输电建设成本等因素对联合系统输电收益的影响。算例表明该方法与单独输送风电相比,能显著提高输电工程的综合收益。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6月26日正午,距青海西宁市150多公里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一大片光伏面板整齐排列,宛若蓝色的海洋。这里是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是正在崛起的青海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组成部分。6月17日至23日,青海省连续7天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2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风电发展的目标和建设布局,并提出到2020年底,风电将新增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以上,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十三五"风电的七大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8%,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同时,产业技术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风电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名。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合作已经从组织内部的合作发展为跨组织、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分析跨区域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的7个指标,利用UCINET软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1985—2008年全部共同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跨区域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跨区域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规模、密度、强度、空间范围等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翻开地图,从渤海湾出发,沿东部海岸线一路曲折向南直到北部湾,20余家主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与基地如藤上果实,错落有致分布其间。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3051万千瓦,持续领跑全球。2023年5月,在海上固定风机占据主体地位之际,我国第三台已建漂浮式风机样机、首座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逐步增加,风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例也进一步增大。风电出力本身具有随机性、波动性,这使得风电出力预测工作难度增加。首先使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将风场运行历史风速信息进行分级聚类,然后使用聚类的数据训练相应的BP神经网络;再将数值天气预报(NWP)提供的待预测日的气象信息进行分级聚类,根据数据的聚类中心将待预测日气象信息与历史气象信息进行归类;最后将同一类风速数据结合相应的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算例分析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界定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并以网络检索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现状和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和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合作数据对我国跨区域产学研整体合作成果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将官方和自发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目前我国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已经日益频繁,但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和地理位置远近的影响;未来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构建更应充分考虑不同省市对外产学研合作联系的紧密度;政府要积极发挥区域之间间接连接的"桥梁"作用,引导自发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标准化,进而实现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王为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4):118-119
我国勤工助学工作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建设一套新的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建设,需要从组织机构、实践基地、管理手段、监控机制、岗位建设、心理教育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规划和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研究大规模风电入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主要从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潮流和可靠性规划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集中式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能够补齐区域创新的短板,对区域及整个国家创新成果的产出极为重要。使用Gephi9.2软件生成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图,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的方法探讨我国各区域创新资源发展情况及其对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存在北京一个主中心和上海、广东等多个子中心,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实力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2)区域创新资源条件综合得分在地理分布上与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基本吻合,总体上对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呈现正向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工业基地国际经验比较与东北振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在东北地区建立重要装备工业基地的精神,分析世界各国主要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经验,指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认识我国东北区域具体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振兴策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比较中国东北与德国莱茵-鲁尔、英国英格兰、美国东北、日本北九州等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的异同,建议实施国家政策扶持、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做好国企改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设立振兴基金、基地分类指导、发展城市集群等措施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7):1017-1018
<正>(2022年6月)以发布时间为序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生理论,对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进行概念界定。首先从静态视角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中具备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要素特征予以阐释;之后建构共生聚集度与共生兼容度评价模型,运用相关数据从动态视角对我国30个省区技术转移共生能量生成和吸收消化水平作实证测度,并根据结果对不同省区跨区域技术转移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与评价,最终给出相应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方创琳 《资源科学》2008,30(11):1602-1611
中国正在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加剧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寻找替代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改善我国城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又是世界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这为改变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提供了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风能资源与风电基地建设的空间布局格局,提出了我国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基地布局的“入”字型空间模式,采用GIS技术选择出与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紧密相关的七大无碳型高耗能产业基地;提出了由“七点两轴”组成的我国大规模风电开发的点轴空间模式,即集中建设东部沿海风电产业带和三北沿线风电产业带,重点建设东北基地、环渤海基地、长江三角洲基地、珠江三角洲基地、内蒙古东部基地、酒泉基地和北疆基地七大综合型高耗能无碳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型高耗能无碳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解铝工业、氯碱化工产业和海水淡化制氢产业的设想,提出了高耗能无碳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及节能减排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 021×104kW,占全国同期发电装机容量(按照12×108kW计算)的8.35%,占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的8.15%。其中非并网风电装机容量3 100×104kW,占风电装机容量的30.93%。七大风电基地的装机容量将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91.7%,占全国风力发电量的96.53%,占全国非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的8581%。到2020年我国风力发电量达到2 104×108kWh后可节约原煤11 153×104t,可减排CO2 21 044×104t,SO2 168×104t,NOx 105×104t,粉尘1 052×104t。该研究为科学引导我国高耗能产业基地与大规模风电基地耦合布局,为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各地信息化规划编制普遍存在编制内容雷同、编制理论指导不够、编制过程程序化不够等问题,需要研究区域信息化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地方区域信息化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信息化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略。  相似文献   

20.
新疆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11):1677-1683
新疆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但新疆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风电产业发展政策不到位、风电成本偏高、风电上网技术等瓶颈。针对这些瓶颈,本文提出了新疆风电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即推动新疆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与高能耗产业的协调发展。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能耗产业,为其提供低成本、高清洁的产业动力和“原料”,可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节能减排20%的目标提供可能,还可以避免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冲击,解决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新疆“九大风区”为建立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风能资源,为非并网风电产业与高能耗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提出了新疆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相应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分“三步走”的对策:①优先发展大规模非并网风电,充分开发本地风能资源,实现“风电落地”; ②建立北疆1 000×104kW级非并网风电基地,配套建设相应的高耗能产业基地,在并网技术成熟时,实现“西风东送”; ③依托新疆风电电机产业技术优势,优化风电产业结构,实现“风电东进”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