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卢璐 《文教资料》2012,(3):20-21
塞林格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少年形象,苏童虽然深受塞林格运用少年视角介入人生进行创作的手法影响,展现出了青少年孤独寂寞的心灵、矛盾迷茫的性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苏童在创作时以极具民族性的创作语言塑造了少男少女的形象。这不仅拓展了人性关怀视域,更提升了生命概念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茅坤一生创作了许多反映抗倭战争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按照茅坤与抗倭战争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茅坤闲居故里,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揭露了抗倭战争的弊端。第二阶段茅坤入胡宗宪幕府,他以参与者的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示了抗倭战争规模战役及具体战斗场景,并全面展示了抗倭统帅胡宗宪的形象。第三阶段,幕府解散,茅坤归乡,他详细追述了抗倭统帅胡宗宪的功绩,并揭示了胡宗宪厄运的成因。茅坤的抗倭文学作品内容全面充实,情感深挚,在茅坤一生的创作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明代抗倭文学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茅坤一生创作了许多反映抗倭战争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按照茅坤与抗倭战争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茅坤闲居故里,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揭露了抗倭战争的弊端。第二阶段茅坤入胡宗宪幕府,他以参与者的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示了抗倭战争规模战役及具体战斗场景,并全面展示了抗倭统帅胡宗宪的形象。第三阶段,幕府解散,茅坤归乡,他详细追述了抗倭统帅胡宗宪的功绩,并揭示了胡宗宪厄运的成因。茅坤的抗倭文学作品内容全面充实,情感深挚,在茅坤一生的创作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明代抗倭文学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4.
少年作家的创作实绩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应该值得肯定,与此同时,其未来发展应该永葆童心,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探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伟人题材影视创作的超越与突破,推出了“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的新模式,创造了革命历史题材影像表达的新坐标。  相似文献   

6.
一般文艺理论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一般依靠的是“知人论世”,但与文学形象密切相关的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及在作品中呈现的情象结构,却往往被忽略。创作主体与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之间会形成互相对应的形象体系,情象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文学形象体系,能为把握文学形象创造及内涵提供新的诠释角度和相对客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战争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苏联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两个国家的小说家们都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分析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关注英雄形象和"逃兵"形象,本文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来研究苏美两国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研究》2010,(2):83-83
湖北省少年作家协会隶属于湖北省作家协会,是青少年文学团体组织。协会以“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为宗旨,以“提高青少年文学创作能力”为基本职责,以《少年写作》杂志、湖北少年作家网、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湖北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为平台,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写作才华、追求书香人生的舞台。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少年作家协会隶属于湖北省作家协会,是青少年文学团体组织。协会以“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为宗旨,以“提高青少年文学创作能力”为基本职责,以《少年写作》杂志、湖北少年作家网、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湖北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为平台,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写作才华、追求书香人生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关于如何塑造河南人新形象,目前学界比较重视的是通过经济发展、舆论宣传和提升中原儿女的综合素质来进行正面形象的传播和树立,却忽视了官方和民间力量直接为河南人形象正名的负作用,低估了文学豫军对树立河南人形象的独特作用。而创造出性格丰满、灵魂高尚的人物形象正是文学豫军的创作瓶颈。文学豫军需要塑造出大写的河南人形象,使文学资源有效地转化成社会资源,才能肩负起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研究可以从文化研究对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式研究中借鉴可以利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对一件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接合进行研究。根据这种方法,《红岩》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详细挖掘和梳理小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细节,井发现生产过程当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停顿和继续、断裂和“接合”,进而发现生产过程发生停顿和断裂的内在原因以及得以继续和“接合”的外部条件和偶然机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红岩》生产的全部过程,也同样是由几个不同的中间有断裂的部分组成的,这几个部分的“接合”产生了生产过程的全部秘密或复杂性,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作为官方文学的“革命文学”的生产也并不是“必然的、注定的、绝对的和必需的”,而是由种种历史条件和偶然机遇的结合促成的。  相似文献   

13.
张惟,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开创者,红土地文学流派的领军人物,其史诗般的大散文及长篇巨制,代表了红土地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红土地文学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作家个人创作的偶然性。红土地造就了张惟,张惟创造了红土地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湖南女性文学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底蕴的文化现象,将湖南女性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女性文化建设对接起来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湖南女性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要注重创新、强化本土意识、凸显女性文化特色和体现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儿童文学以不同的年龄阶段为依据,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我国的儿童文学直到上世纪末,其创作和出版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三个层次的中国儿童文学读物的创作和出版呈现出了活跃、驳杂和丰富的景象。本文通过了对我国现当代儿童文学重要性和标准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儿童现象。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最晚至南宋时期,通俗文学领域内开始了对苏轼形象的塑造.通俗文学从消费者的趣味出发,以才情替代了政治,消解了苏轼政治生涯的波折历程;又以才情重新整理了文化地理,调节了苏轼的人生节奏.苏轼形象的塑造是近古通俗文化史上的经典个案,其直接成果是产生了一个文人形象生产的流水线和一个文人生活的经典模式.从此,以苏轼为模版,富有"才情"的文人们被相继塞进流水线,一个个大同小异的形象被不断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的魅力正是通过生动的创作体现出来的,文学中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往往别含深意,它在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时,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它使得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又影响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语言加以雕琢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木棉因其独特的形态以及强烈的地域性,成为了岭南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象,相关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和数量繁多。在众多的岭南文学作品中,木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为革命精神的符号、独立坚韧的象征、独特的地域标识,这使得木棉意象在岭南文化建构、城市形象塑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深入研究、打造木棉意象,有利于避免城市形象趋同、文化内涵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广告意象是当代广告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段,它与文学意象在审美月的、审美体验、审美形式上有着质的区别.广告意象的真是一种立足于信息真实的虚拟真实,广告意象的善是基于功利性的社会文化的善,广告意象的美是一种仿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