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箧何人深汉策,白云千载护秦封”(明·李攀龙《怀泰山》句)。古代帝王封禅泰山,其祭告天地文书皆镌之五版,敛之金匣,封埋祭坛之下,史称“金崔玉册”(亦作玉简、玉牒、玉检)。《汉书·武帝纪》注弓据康之语:“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五《封禅》篇亦云“树石九,泥金八幽;鸿律蟠来,如龙如虬。”早在汉代之初,已有泥金检玉之制。(史记·封掸书)载:“(汉武帝)封广文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工谋书,书秘。”又明王思任(登泰山记)称岱顶有“汉武王检…  相似文献   

4.
沣与澧     
与在古文中多数学者考证为一字,但也有力辨其非者,如林法《辨》,(见《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即是。在古文字中暂且不管,但在今天之简化字中“普”与“凶(丰)”确实是两字,形者义大不相同,但往往有认作一字者,且举两例:清朝末年有名陈法者,是个音韵学家,很有名气,其所写书当然很可以利用,但有人将“陈遇”简作“陈泽”。如:有书名优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来可扬著),其所引用参考书目有:(清)陈洋《东塾读书记》P569很明显,此“陈洋”为“陈遇”之误,同是来先生在其著作《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出版…  相似文献   

5.
“抓问题”是新闻报道中说得较多的词汇,新闻照片抓问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要说明这个新闻专用词汇,首先得弄清“问题”两个字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的释义, 有四层意思: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  相似文献   

6.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7.
求新,是语言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指:(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或创造恰当而新颖的词句或其他语言形式;(二)善于对词句或其他语言形式创造新的独到的用法,不因循,不守旧。这种求新的实例,在一些典范的作品中,在所多有。如众所周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中的“绿”字;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一诗句中的“风”字,都是既  相似文献   

8.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8,(5)
自汉诸家遍注群经以降,历代注疏古籍者无外乎从字之形、字之音、字之义三者统考之,至清之煌煌乾嘉学派将其推至高峰,并称之为“小学”,可誉为蔚然大观矣。今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下简称:82篇)之研究,为辨其真伪,定其精华,纠其误讹,殆仍当循文字、音韵、训...  相似文献   

10.
索引,中国旧称“通检”或“备检”。《辞源》解释为“将书的内容,别为目录,以便查检者。”也有据英文indeX音译为“引得”的。书末索引,顾名思义,是附于一书正文书末尾的索引,它收书中的字、词、人名、内容、主题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记明出处页数、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之后。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12.
释『赚』     
“赚”这个字,眼下很火。街上人相遇,很少再问“吃了吗?”关心只在赚与否;放眼望去,会有“XX帮你赚大钱”的广告,令人怦然心动;侧耳听去,会有“XX这回赚大了”之说,令人顿生追慕之念。 “赚”因有“贝”字偏旁,人们会轻易认为,此字只与钱有关,因为谁都知道古人曾用贝壳当钱,如“财”,如“货”,甚至如“贿”,如“赃”……《现代汉语词典》对此字的注释:一是“获得利润,跟‘赔’相对”,二是“利润”,三是“挣(钱)”,反正不离钱。然而人们容易忽略,《现代汉语词典》里,其实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赚”,但读音不同,…  相似文献   

13.
前人在论诗文时,通常把其成就归功于作家的才情和山川的钟秀。如刘勰论《离骚》,就盛赞过“楚人(指屈原)之多才”和它的得力于“江山之助”(《文心雕龙》中《辨骚》、《物色》篇)。但宋人王铚在论晏几道词时,却说了一句与众不同的话:“叔原(晏几道字)妙在得于妇人。”(《默记》卷下)此话虽属戏言,却又“歪打正着”地说中了一个道理:晏几道以及其他相当一些唐宋词人的歌词创作,就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和得益于妇人的,而这“妇人”,明眼人又一看即知是指歌妓。所以本文就想来探讨歌妓对词所产生的作用这一颇有兴味的问题。 首先请让我们来看歌妓在词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枚于乾隆十三年(1748)秋以三百两银子购得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随园诗话》卷五)。关于随园的旧主,袁枚于《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记云: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又,《随园记》亦记云: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缭垣牖,构堂皇,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由上引可见随园旧主为隋公。所谓隋公名隋赫德,他于康熙年间接任曹为江宁织造,在小仓山之北构建了因其姓氏而名为隋…  相似文献   

15.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16.
“图文并茂”不等于“图文并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文并茂”与“图文并重”虽只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图文并茂”,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的意思;按照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图与文都“美盛”的意思。这两种解释可以用美丽、丰盛来概括,即有图片,有文字,形式美观,丰富多彩。“图文并重”一词目前尚未见到收入词典,但“并重”两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分等次,同等看待(2000年版改为“同等重视”)的意思。据此,“图文并重”可以解释为图片、文字不分等次,同等看待、同等重视。“美丽、丰盛”与“不分等次,同等看待、…  相似文献   

17.
做农业科技编辑已逾十载,经常发现在农业科技书籍中常用的一些音同而形、义不同的汉字发生混用。现举出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一、蓝和兰(lan)混用1.常用错字的词如:兰色、兰藻、兰图、兰旗营(地名)、考马斯亮兰(试剂名)……2.用字正确的词应是:蓝色、蓝藻、蓝图、蓝旗营(地名)、考马斯亮蓝(试剂名)……3.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字的解释,“蓝”的一种意义是指颜色;“兰”的意义是指兰花或兰草。“蓝”与“兰”二者的形、义是不同的。而巨,从词典里可知,“蓝”和“兰”的繁体字也是不同的。=、杆和秆(gan)混用1.…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19.
记得过去主流媒体跑艺的记,每个月都要到剧场几次,认真看几出戏,不是一般地看,而是认认真真地看、认真地采写,所以常常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写出如当年《梅兰芳公演“穆桂英挂帅”》(新华社1959年5月26日讯)那样一些格调高,充满了艺术鉴赏力又耐人寻味的好报道来。但现在这种“出工又出活”的好报道已经很少了。有些名为报道,其实记并没有到过现场,只是一味照抄节目内容介绍,一味在报道中大吹特吹。当读买票到剧场看完出来,方大呼上当。  相似文献   

20.
商务印书馆于2000年1月隆重推出了自其辞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首部重点辞书《应用汉语词典》。这部词典是由郭良夫先生任主编,赵克勤、张万起、舒宝璋等三位先生任副主编。词典收单字条目(包括繁体字、导体字)11 400多个,多字条目4万余条,是一部以汉语应用为编写宗旨的中型汉语词典。所谓“应用”,按照《辞源》的解释,是“适应需要,以供使用”。《应用汉语词典》就是为了适应新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汉语热的持续升温等种种需要,供各方面读者使用、查阅的语文词典。时代的发展,要求语文辞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