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2.
儿童真地需要电子计算机吗?他们是否能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过程中获益?很多家长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肯定答案。但有关专家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儿童真正需要的技能是在和他人直接交流和接触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西欧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是中世纪西欧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西欧中世纪,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成人影响的。他们的生活不仅依赖于成人,其教育也是被成人严格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里,与成人没有完全区分开,学校发展也有限。儿童的存在是一种依附的存在,儿童的发展和地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者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和苛求他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行者的姿态,以坚实的行为捍卫童年文化。我们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正>我认为,"美丽中国"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建设美丽校园。我们要用儿童的情怀、生命的良知、教育的智慧去为儿童营建"最美校园",为孩童的幸福人生奠基。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提出了"儿童成长支持计划"的构想,我们追问:教育为谁?儿童是谁?教师是谁?我们倡导儿童要做回儿童,教育要为了儿童、支持儿童、成就儿童,教师要成为儿童成长的支持者。学校明确提出要走进"文明、和谐、平等、友爱、轻松、快乐"的儿童世界;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崇尚真理、勇于创新、兼收并蓄、身心健康"的世界儿童。  相似文献   

6.
我们如何鼓励儿童保持本身的创造能力?答案非常简单。只要让他们保持与生俱来的创意思维,且让孩子发挥所长,不要剥夺他们的童真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你可能不记得你在年轻时曾拥有这项特质,但不妨回过头来望一望今天的儿童,大家不难发觉,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儿童在成人的眼中往往以"扁平"的面貌呈现:要么被认为是简单、幼稚、不可理解;要么又被视为是中心、目标,受到追捧。儿童本位这一观点的提出,让儿童在成人眼中的两面性得以完全暴露。我们需要寻找儿童最真实的面貌,需要以平视的角度,看到最真实的儿童,他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更具有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巨大空间。所以,当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再次走  相似文献   

8.
陈艳 《成才之路》2011,(9):62-62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育原则中强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想。因此,我们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始终将幼儿作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飞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忙碌在繁华的都市,辛酸和艰苦都掩盖在匆匆行色之中。看到城市角落里他们的身影,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起他们身后那个更让人牵挂的群体——留守儿童,想起这些孩子期望的眼神,想起这些孩子苦盼与父母团聚的心情。每一个平凡家庭的相聚与温情,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都是难以实现的奢望,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父母们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而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灵,也在承受重重压力,特殊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提前面对人生的挑战。他们还好吗?过得怎么样?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吧……  相似文献   

10.
一、如何理解学习中的儿童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即教育)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有着内在的成长、求知和理解自己身边事物的欲望。从生命的初期,他们就在与社会和物质世界进行“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儿童法则"是儿童学习、生活时内在与外显心理、行为所遵循的规则。作为独立的个体,儿童认知与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自我的心性法则,他们有自我的生活法则,他们有自我的体验法则……我们应遵循"儿童法则",实践我们的"习作"生成。  相似文献   

12.
阶段性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基本特征。教育影响更多指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对幼儿来说,成人与儿童的交往方式,特别是成人对儿童的抚育方式影响着儿童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进而影响儿童的整个生活历程。  相似文献   

13.
林举卿 《早期教育》2001,(15):28-29
儿童主体发展课程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教学中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强调孩子主动学习,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教”与“学”的互动,儿童和成人的共进共长。教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儿童好奇、好动、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与幼儿处于同一视线,理解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肯定他们的认知结果,承认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不亚于我们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满足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中,美术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得到加强。但是,我们发现,儿童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给他们艺术能力的发展以积极帮助;相反,对他们的艺术能力发展形成了不少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有些从事美术教育的人对儿童心理特征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将美术教育与专门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美术教育加以区别对待。他们在实施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套用成人的美术教育模式,用正规的美术专业教学方法教授  相似文献   

15.
儿童离我们有多远?且不说我们身边有许多儿童,只说我们成人自己也曾经是儿童,而且这个儿童还悄悄地活在我们身上,就像大树幼年的年轮永远藏在大树的身躯里--它处在树的核心,默默滋养着大树.在我看来,童年之与成人,也如幼苗之与大树.所以,儿童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与儿童实际上是零距离.  相似文献   

16.
提出童年正在消逝论点,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当前儿童生活状况的一种担忧,对教育是一种警示。它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复杂关系,帮助我们走出成人中心主义,站在儿童这边,设身处地从儿童立场看待教育问题,提醒我们注意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将儿童尽快地社会化,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责任;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活,享受他们这段生命历程所特有的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样也是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爱的本质在于付出和给予。儿童既是爱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爱的主动付出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付出的儿童之爱常常被成人无意识的忽视。儿童之爱出自本能,源于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之爱在教育中首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爱和对成人的爱。儿童之爱是儿童内在敏感性的源泉,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是成人的精神诉求,实现成人尊严的提升。儿童之爱的培育需要成人接受儿童的爱,尊重呵护儿童爱的天性,以爱育爱,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一位学习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找我探讨她做的一个课题——"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儿童权益保护"。这个课题说明学术界对儿童权益保护的研究已经相当细分,是一件好事。但是课题本身是个很"成人本位"的模式——从成人世界看儿童世界,儿童当然都是弱势群体……真正的为别人着想,是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现阶段我们施行的儿童权益保护政策和措施,不少都源自"成人本位"的思维模式,结果导致在对儿童的"保护"之前,缺少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儿童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教育》2000,(12):40-40
什么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孔起英副教授在其专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提出的观点颇有见地。作者提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与成人的专业美术教育相区别。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包括三层含义: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学前儿童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美术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他们通  相似文献   

20.
伏美萍 《考试周刊》2014,(12):185-185
<正>心理学家指出:情绪状态和儿童的生长、个性发展及认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儿童的心理健康应从情绪情感教育入手,给儿童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在自主的空间中正确地调节、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促进他们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注重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入手,让他们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学会生活、学习,以及与同伴相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