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文学兄弟伦理的重要特征是家族血缘一致认同下的笃爱和睦;南朝文学朋友伦理的主要特征是“情谊”的普遍高扬,“侠义”的严重弱化。笔者并试图对以上伦理意蕴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南朝文坛存在着许多“才尽”现象。这些“才尽”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着南朝文学由元嘉体到永明体再向宫体过渡的“新变”历程,更深刻地揭示出畸形的南朝文风。南朝文学的“新变”和畸形的文风,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促使南朝文学逐渐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这种形式主义的文风一直延续到初唐。  相似文献   

3.
南朝是中国文学与史学共同发展的时期。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对当时的文学有很多反映,史臣也有一些具体而详细的评价,这主要表现在文德观、丽辞和新变等几方面。史臣对文学的起源俱有阐述,或强调文学的感应,或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作用,俱出于对儒家道德的维护。“四史”史臣还以“丽”为中心的词语来评价史传人物的文学风格,说明他们已经注意到南朝文学重辞藻、重对偶、重音律的审美追求。史臣注重描述文学的发展变化,或选取具体作品来增进说明,或直接表达对文学新变的看法;既有对当时文学主流风格的反映,又有不谐之音的记载,体现出史臣的博瞻远识。  相似文献   

4.
山水清音南北殊调——论《水经注》与南朝山水文之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山水描写和以南朝梁吴均“三书”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作品,分别代表了北朝和南朝山水散文的发展成就。但二者在观察点的选择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上,以及山水描写的表现手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不同。这些差异或不同的产生,与二者对前代文学继承的侧重点不同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南朝帝王大都爱好、提倡文学,招揽文士,自身勘于创作,成果颇丰,并且积极倡导文学活动,为文士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他们对文学的重视,既是魏晋文学风尚与江南文化氛围影响的结果,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但他们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政策,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在他们创作倾向引导下,南朝文学普遍地追求形式的精致与华美,这种对文学形式的研究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为后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是南朝文学的鲜明特征,也是它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唐代以来,人们对南朝文学多有指责。继陈子昂斥之为“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之后,李白也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那么,南朝文学就真的象他们所说的那样一踏糊涂,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来重新加以探讨,力求给予比较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就南朝文学的写实精神浅加阐述,意在抛砖引玉。这里谈的写实精神,是与六朝前后的文学创作传统比较而言的。六朝文学处于汉、唐两座文学高峰对峙的峡谷地带;一方面,它冲破了汉代令人窒息的烦琐经学这股沉闷  相似文献   

7.
南朝文化、文学观与散文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既相争斗又相融合,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它所推重的文学现实性与重性情,尚变化的文学追求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南朝散文的多重风格,并导致文风在“性情”贯穿中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用器物类意象表达诗人的婚恋情感,是南朝乐府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以诗言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比兴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本文即选择“香炉”、“团扇”等器物类意象进行研究,剖析南朝乐府诗中的婚恋象征.  相似文献   

9.
整个六朝是文人集团大量出现和活动频繁时期,尤其是在南朝,其发展达到高潮,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咏物诗在南朝的兴盛,与文人集团的关系密切,其风格的相似性特征亦与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南朝文学虽从整体来看主观情感和审美特质获得普遍突显,但传统儒学思想和伦理意识也必然影响到文学创作。在南朝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可感受到文人们心中那强烈的兼济之志和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他们无法掌控政权的快速更迭,与忠君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用誓死报国的热情和对民生苦难的忧患来体现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相似文献   

11.
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中记载了南朝文人很多重要的文学集会活动,概名之“文义赏会”、“文章赏会”或是“文学赏会”。南朝时期的文学赏会是帝王宗室、士族文人最主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性质、内容、规模都有很大改变,即从最初游园之会的赏乐形式发展到以文学创作为主的交流活动,这种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了文学集团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诗经》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不是因为这部古代诗歌总集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而是因为它内在地孕育并催生了儒家伦理思想。《诗经》中对人类早期的血亲关系的伦理生活、两性关系的伦理生活、君臣关系的伦理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一个过渡社会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到人类道德规范的社会转变,也可以了解人类早期的伦理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3.
南朝时期,史学从文史哲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但是,史学与文学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从《后汉书.文苑列传》、正史列传中收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杂传创作的兴盛、史籍里有关传主的文学观念论述的记载、很多史学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等方面,就南朝史籍编纂的文学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南朝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南朝萧氏父子对儒家的诗教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接受,在文学与情感的关系上有不同层次的探讨,一致赞同文学由简朴到文华的"新变"趋势,其对"文笔之辨"的讨论在整个文学批评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父子四人如此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文学观呢?本文从梁代社会文化环境的浸润、南朝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齐梁文风的熏陶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朝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的成因,以求客观公正地遵循文学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16.
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不但在当时的政治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文人。该家族对南朝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诗歌上,尤其体现在对元嘉体诗歌和永明体诗歌的推动上。该家族之所以能对南朝诗歌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其原因大致有三: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家族中良好的文学氛围,在文学上勇于创新的家族传统。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8.
南朝对建安文学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抒情性文学传统的继承 ,二是追求美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状况 ,根本上是由南朝文学的读者期待视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浙西航线是指上接新安江流经建德、淳安、富阳、桐庐,向东经杭州湾注入东海的水上交通线路。它作为功能地域概念,反映了东晋南朝浙西城市的空间分布以及浙西与皖南的交通网状结构。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视角,是东晋南朝文人行旅的一条重要交通之路,能够显示出东晋南朝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的一些基本特点,有利于考察地域、交通和文学的关系,把握东晋南朝不同地域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南朝是一个王朝频繁更替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新奇迭出的时代。就其题材而言,时而游仙,时而田园,时而山水,时而艳情,时而边塞。就其形式而言,或以刻意描摹为尚,或以平仄声律为先,或以用事用典相竞,诗歌五言大盛之际,又有六言、七言相继登场。以格而言,有澹远,有逸俊,有警秀,有韶妩,有清新,有繁缋。文人各不相师,无复依傍,造成了南朝文学的不断新变。 造成南朝文学新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则主要是从南朝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主体的因素来探讨南朝文学新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