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翻译英文长句时应该首先弄清原文的句法结构,找出全句的中心内容,然后弄清几层意思之间的关系,再按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正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谈翻译中的“雅”张国臣在翻译中,我们提倡并遵守"信""达""雅"三个原则。所谓"信"是说翻译要忠实原文,不能违背、曲解原文的意思,是强调翻译的正确性;"达"是指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不应该随意附加或遗漏,但为了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又可不拘...  相似文献   

3.
许鹏 《教学随笔》2007,(9):31-32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红伟 《课外阅读》2010,(11):181-18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就是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语言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具体使用时应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和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来传达原文的意思,一般不是一个人,一个时代所能完成的,不同的时期对译文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使得译者以地前辈或他人的译文进行批评成为可能,随着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增多,今天的翻译既要注重准确性,更应保持原文的风味。  相似文献   

6.
赵翔 《海外英语》2012,(10):52-53
对于每一个英语句子的翻译,并不只是使用一种翻译方法,而是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这在英语长句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翻译长句时,首先,不要因为句子太长而产生畏惧心理,因为,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句子,它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其次,要弄清英语原文的句法结构,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及其各层意思,然后分析几层意思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再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正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翻译标准的回顾,进而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的一些标准。提出商务英语翻译应注重术语正确、意思准确、语气到位。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促进商业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翻译界有"译无定法"的说法,然而优秀译文总会有共同的特征——译出了原文的味道。译文从质量而言可分为三等:原文意思及味道均未有效传达;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缺乏原文的味道;既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也译出原文的味道。显然,第三等级是最佳译作。分析海明威短篇小说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两种译文,表明文学翻译要译出原文味道必须具备强烈的语篇意识、敏锐的逻辑推理意识、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力及高超的双语转换技巧三项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9.
郑穹 《海外英语》2013,(23):188-191
文学作品的意义由意思和文体价值共同构成,只有同时再现原文意思和文体价值的翻译才是完整意义的翻译。文体学的引入将促进翻译学的发展,但将文体学纳入到翻译理论中的研究还不多。以文体学翻译理论为视角,首先对经典名篇《陋室铭》原文和罗经国相应英译本进行文体学分析,然后通过在用词、句型/字相、修辞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罗经国英译本不尽人意。翻译中应重视文体的对应,只有意思和文体都对应的译文才是满意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在散文翻译中,原文句法特点的分析了解对于理解原文进而翻译时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和深层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美国著名女散文家的散文《回家》的原文分析指出,散文翻译只有尽可能的重现原作的句法结构,才能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是我国农村教育与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对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的8627名农村小学生进行调查,重点考察留守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师生关系和学校态度等学业心理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学校管理对策。研究结果发现:非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表现最好;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好于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单方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表现不佳,尤其是仅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最为不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通过畸人形象刻画来直面人的本质存在和价值体现.从根本上来说,人是一种超越形体的灵魂和内德存在,人的最高价值在于高尚情操和强大精神的焕发,在于一种穿越外界障碍和形体束缚的、蓬勃的生命力体现.畸人形象启迪人们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和个体尊严的追求,人应在自我德性的不断完善中进取不舍、竭力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坐以待毙和无力回天;人立于斯世必须具有敢于豁出去的精神、气魄和胆量,而不是猥琐、担惊受怕和瞻前顾后.  相似文献   

13.
建筑构造课程是高职土木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将建筑构造课程模块化设置,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需要充足的硬件设备资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灵活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职技高师教学目标制定和能力构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所依据的条件 ,指出在现阶段职技高师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向和问题 ,从而阐明要办出职技高师教学特色和进行职师教学改革 ,制定高质量的教学计划是最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5.
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发展要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寻求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他们思想博杂 ,从古希腊至今仍对学术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前人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 ,本文主要对二者的诗学思想作一些简单的比较 ,以期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有更深的理解 ,理清二人对诗的本体、诗人的态度和艺术研究等观点的异同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二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学分制是适应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有力于合理使用教育资源 ,更加灵活 ,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实行学分制要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严格考试制度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实现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各个成人院校的实际 ,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学分制实施的管理办法来。  相似文献   

18.
This is a reply to an article authored by Enslin and Horsthemke (2014) published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EPAT). Enslin and Horsthemke argue that those who they refer to as ‘friends of the subaltern’ pit themselves against a straw-person that is swiftly dismissed in pointing out blindnes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They point out that in doing so ‘friends of the subaltern’ pursue a ‘politics of resentment’. In their reply, Le Grange and Aikenhead argue that Enslin and Horsthemke mischaracterise their work by cherry picking from their selected works and by taking their words out of context. They suggest that Enslin and Horsthemke produce their own straw-person arguments that they accuse others of doing. Le Grange and Aikenhead argue that their research programmes seek cognitive justice which is not tantamount to engaging in a politics of resentment.  相似文献   

19.
客家童帽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客家童帽的文化概述、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入手 ,分析客家童帽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试图揭示客家祖先童年的生存状态。文章从现实与传统的关系中提出客家童帽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和机遇挑战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an increasing importance given to research into dropping out from school, the research done in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focuses almost exclusively on risk pupils with low academic performances.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done on drop-outs in Gymnasia. In an explorative study in German-speaking Switzerland, 102 early school-leavers from Gymnasia (drop-outs) and 105 pupils who remained in the Gymnasia (stable) were asked to respond to a survey in order to find out about their reasons for dropping out,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main results give evidence for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ble and drop-out pupils. The latter came from low-education families, report serious motivational and relational issues with their teachers, the feeling of estrangement from their school and a significant perceived distance to their school.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however, not much different to that of the stable pupils. Therefore,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for discussing dropping out from Gymnasia not singularly as an individual issue, but as an institutional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