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着重对中法战争中的台湾保卫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台湾保卫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个主要战场,经过爱国军民的努力,取得了胜利,挫败了法国侵略者攫取台湾以作为“担保品”的野心,有力地支援了中法战争中的其他战场,打乱了侵略者进一步侵略中国大陆的战争部署。  相似文献   

2.
中法越南问题交涉 ,宗藩权和保护权之争一直是双方交涉的焦点。中国维护宗藩权 ,是维系中越历史久长的藩属关系 ,从而保护西南边陲的安全 ,遏制法势力渗入云贵 ;法国强加越南于保护权 ,目的是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 ,使越沦为法殖民地 ,从而以越为基地侵夺中国的云贵。中法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是反殖民化与殖民化之争 ;是中越人民反侵略与法国侵略的斗争。尽管越南最终沦为法国殖民地 ,但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正义性是永存的  相似文献   

3.
1885年2月14至15日,正值中国人民辞旧岁迎新春,法国远东舰队在浙江石浦夜袭南洋舰队驱逐舰“驭远”号和巡航舰“澄庆”号,史称“石浦事件”。该事件是中法战争后期法国海军在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一系列侵略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造成舰沉入海的直接后果,而且打乱了清政府援助台湾的计划,在中法海上战场颇有影响。本文拟就这一事件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反侵略战争。唐景崧是这场战争中唯一一个主动请求前往越南并有一定影响的清朝中央政府官员。探索唐景崧的请缨目的和在中法战争中的行动,有助于我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和对中法战争的研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前辈指正。 一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1865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改吏部主事。1882年9月,唐景崧以“绥藩固圉”为主要内容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是法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中国而引起的。清政府在战争中持抵抗态度,除了最高统治者为着自身利益需要外,主战派的推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主战派虽有系派之分,但他们的主张反映了民族的利益和要求,他们在战争中组织力量,指导有方,赢得了军事上的重要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然而,时代与阶级属性使主战派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惟有中法战争曾经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台湾保卫战则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对整个中法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临危受命督办台湾军务的刘铭传,是一位力主抗法、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爱国者。在领导抗击法寇、保卫台湾的战争中,他无私无畏,联络广大爱国军民,同仇敌忾,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初,清军消极防御,处处挨打;到北圻战场时,清军走向积极防御和进攻,并能以已之长攻敌之短,以守为攻,伺机反击,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反击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临洮大捷的胜利,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中法越南问题交涉是清政府维护传统宗藩权,反对法国侵占越南的重大外交行动。但在中法交涉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居间”左右谈判的结果,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英国“中国通”。他们依靠英国政府的支持,大胆地介入中国的各种事务。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他们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千方百计地把谈判导入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致使中国不败而败。纵观中国近代社会诸多对外交涉事件,均与这些客居于清政府中的英国“中国通”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政权洋奴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藩属国在东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下,先后终结了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列强继而把手伸向了中国的本土,其中英国企图侵入中国西藏。在政治上寻求剥离西藏于中国的法律借口,炮制所谓“西藏是中国属国”的谬论,并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较量。时任驻英大使曾纪泽严正声明,“西藏乃中华属地”,而不是属国。中国拥有对西藏的主权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历史史实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炮制的“西藏是中国属国”的谬论,捍卫了中国对西藏所拥有主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沦陷是中国近代史上沉痛的一页。日本对台湾赤裸裸的武力侵略和血腥的殖民统治也是令人发指的。然而,对这段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最近在我国台湾省地方选举中当选的吕秀莲,却视而不见,胡说什么《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中国人的大不幸,却是台湾人的“大幸”,“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历史不应忘记,更不容篡改。为揭露吕秀莲之流的险恶用心,有必要重新翻看这页沉痛的历史,以正视听,警醒国人!  相似文献   

11.
全文对中法战争的结局和战争指导方面的得失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论述,指出中法战争中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清最高统治者腐败,是乘胜求和,断送胜利成果的根本原因;爱国军民发挥了积极抗敌的重要作用,中国在第二阶段沿海防御、陆路反攻时制定了符合当时主客观情况的指导策略,特别是冯子材等爱国将领身先士卒,正确组织指挥,为中法战争中国在军事上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孔丘思想的核心是“仁”,孟轲把它发展为“仁政”。几千年来,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以及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无一不对这个东西唱赞歌,将其神化为“圣道”。钻入共产党内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也打出了这面黑旗。因此,“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阶级社会中,到底有没有“仁政”?林彪鼓吹“仁政”的目的何在?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孔孟之道的反动性与欺骗性,对于认识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刘永福是中法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抗法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不容动摇。虽然刘永福接受了越清政府的“册封”,但仍保持了农民起义军的英雄本色。而刘永福回国后,则把本来可以进行下去的抗法事业断送了,这则是由于他不折不扣的忠君思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最早是从西方人开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者,如旅行家、传教士,随着这些国家进行的经济和文化侵略来到中国,他们依据被歪曲了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败”理论,污蔑中国民族性的“陋劣”,为其侵略中国服务。美国传教士斯密士(A·H·Smith),曾留居中国五十年,写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极力污蔑中国的“民族性”。到了二十世纪初,改造国民性的思潮才在中国出现。鲁迅就是最早开始研究改造国民性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这个混账的西部迈,竟说中国受侵略是活该,西部迈这家伙真不是个东西……”一向文雅的爸爸今日竟说上粗话,而且怒气冲天——何人何事这般可恶?原来,据新华网7月6日载,日本反“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的进步人士与支持编撰会的日本右翼势力6日晚在东京召开公开辩论会。辩论会上,日本右翼势力代表——秀明大学校长西部迈竟说,中韩两国遭受日本侵略,是中韩两国自己不争气,活该。难怪从不发火的老爸怒发冲冠——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那个令人惨不忍睹的“行刑室”。今年“五一”长假,妈妈带我来到了被称为“东方奥斯维辛”的旅顺日俄监狱。监狱四周是…  相似文献   

16.
香港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留下的历史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一直在寻找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解决香港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登陆中国,是一种对中国的宗教传播与文化渗透。晚清特有的历史背景使得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障碍重重。作为外来文化,基督教同历史上的佛教、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一样,也要经过一个磨合、渗透与融合的渐进过程。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之举,把中国人的怒火迁延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导致教案迭连发生。本文试图从反洋教书文揭帖来解读近代中国的反洋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自卫战争,同时又是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反法酉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取得成果最突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蔑视华盛顿会议后在亚洲形成的美日格局,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迈出了它称霸亚洲的第一步.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不仅要灭亡中国,而且要称霸世界.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五相会议通过的《国策基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它提出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方针,首先是吞并中国以确保日本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其次是“北攻”和“南进”以对抗苏联和美国,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先后发生了中俄伊犁危机和中法战争,张之洞通过对该期间中外重大交涉事件的特别关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策略理论和思想.一是联日御俄,二是"守在四夷",二者均属于"以小制大"型的以夷制夷.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风口浪尖,一方面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方面国民政府统治腐败,再加之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难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块乐土,大量难民不断涌入,难民问题也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就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难民潮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