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客家围龙屋是传统村落的典型样式,整个屋村模拟着太极八卦图--一个宇宙生化图式,象征着生命的发源和繁衍兴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带来人与环境的和谐.祠堂是男性主导的信仰空间,整个村落围绕祠堂的祖牌形成多个同心圆,祖牌是村落信仰空间的中心,定期进行的仪式模铸了整个村落的向心力,祖灵崇拜成为宗族的精神统合纽带,衍生了宗族组织、族谱、仪式一系列文化手段,维系着一个宗族社会的伦理生活秩序;水口庙以神明为崇拜对象,成为女性主要的信仰中心和精神依托,从另外一个角度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两个信仰圈的重合,构成了统合客家传统社会的神圣空间.闲间、宗族组织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村落社会的凡俗空间,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这是一个有伦理信条,有畏惧的,导向道德高尚,维系良好治安的社会.对比现代社区,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20,(3):72-78
以中国传统村落潮州"象埔寨"为研究对象,对村落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近距离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GIS空间技术方法分析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间的关系,并对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建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宗祠、家庙、游神仪式等是村落典型性文化景观且在建构地方集体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宗族伦理秩序、文化信仰、风水观是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重要因子;村民重视文化景观的延续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深度并进行再塑造;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又强化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增强地方认同感.通过对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的分析,不仅可建构地方集体记忆,推动区域文化遗产持续性保护和乡土精神回归,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李晓方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04-108,10
作为空间形式的村落与建筑,无不承载着历史与回忆。它穿越时间和代际,传递出民众的生活经验。通过这一特殊的空间载体,去触摸逝去的历史和集体记忆的传承机制,实乃洞察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一个新视角。这一研究旨趣在西方史学界颇具市场,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记忆的史学理论。如何将西方史学界关于社会记忆的史学理论导人中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应该关注当下,依靠我国民俗主体的集体记忆,强调权力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重视仪式和身体实践。唯有如此,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才能走出困境,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德记忆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其脑海中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使人类在"过去"拥有过的道德风俗和习惯、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思想和精神、道德实践和行为成为可以回顾的东西。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是在记忆的个体框架内发生的记忆。集体道德记忆是在集体层面展开的,它展现的是一个集体性道德记忆框架,可以通过家庭、种族、宗教、组织、团体、军队、阶级、国家等等"集体"形式表现出来。道德记忆是人类道德思维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类在"现在"和"未来"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提供重要依据,能够推动人类对其"过去"承担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6.
文化记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每个社会和时代都借助文化记忆的凝聚力维系身份认同。学校仪式是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在存储文化传统、强化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引导正确的文化行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现实情景中,学校仪式出现外表形式化、内容空泛化、价值导向媚俗化等问题,表明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彰显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价值,遵循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逻辑,并对学校仪式进行动态重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客家族谱是记录客家宗族世系和重大事件的谱表文书,对客家民系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客家族谱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这些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的变化本身就反映着客家人朴素的博弈理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族谱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明清时期,随着统治者竭力鼓吹恢复宗族制度和族谱的大量篡修,使得作为宗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一家之史”的族谱成为对族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作用,在精神上,成为联络族人的最好途径和凝聚宗族的最佳纽带,进而成为巩固政权和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道德记忆整合困难的危机.为此,道德教育应重塑道德记忆的教育价值,通过萃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回归个体道德生活世界、播种道德智慧的逻辑路径,充分发挥道德记忆应有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考察和分析广西巴马布努瑶密洛陀信仰、集体记忆及节日习俗,指出当地布努瑶祝著节传承的内部机制;此外,还对其当前传承的外部因素,如政府参与等进行了考察;试图通过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探讨当前民族民间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侗族族源主要为江海之滨的古百越族,经迁徙来到湘黔桂边地,逐水而居.侗族热爱山水环境,其物质生产活动、神话传说、古歌和民俗事项多与水有关,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栖居观和上善若水的文化性格.水为侗族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原型意象,山水侗寨是触发文化记忆的场景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也面临着文化失忆的危机,需要保护记忆的载体,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花灯是一种流行于我国西南诸省的民间歌舞小戏。以往对于花灯功能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它的娱乐性和仪式性,田野调查发现,花灯的表演还具有传递族源记忆的功能。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村落,在汉化后,借助花灯中的戏剧妆扮来实现对族源记忆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重庆方言脱胎于古巴蜀语。自明末清初以来300余年间,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且重要,重庆地区历经多次重大社会变迁和人口迁徙,受这些因素影响,重庆话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南官话区其他方言的特色。本文试简述社会变迁对现代重庆方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既钟情法国象征主义又青睐晚唐五代诗风,乃至兼收并蓄,继而创造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现代诗歌,确然是有其多方位的理性取舍和成熟考量的,而绝非个性气质、情感创痛抑或时代气氛等单个因素所能决定。戴望舒前期诗歌的朦胧美学,与其说是他对现实人生的一种逃避,毋宁说是现代生命个体对于时代、命运、历史的形而上思考,它确然有虚无主义的回响,但更重要的则是对虚无主义的别样反抗。  相似文献   

16.
福建的谱牒自唐代开始编修,宋代以后成为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宗亲活动日益频繁,台湾宗亲回乡寻根谒祖,地方史志的编纂普遍开展,推动当代谱牒文化重新盛行,族谱的编修已经形成风气。当代福建谱牒文化既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有利于促进同宗同族问互帮互助,增进台湾宗亲爱国爱乡的感情,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但它也有消极因素,如为亲者讳、假托始祖、美化先人、牵强附会等不实记载,容易助长对外族的排斥意识,不利于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等。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对编修族谱从思想上积极地引导,政策上加以规范I学术界应主动参与以提高谱牒水平;出版界应严格把关以保证谱牒质量。  相似文献   

17.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是由群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自觉创作。原生性与民间文学血肉相连、同气连枝,是民间文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特点,以产生和流传在偏头关的传说故事作为个案,探讨分析其创作、流传、变异和传承中体现出的原生态特质,可以总结出原生性就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魅力所在。正统“民间文学”理论在新的建构阶段,应重视、吸纳、丰富和保护其原生性的特质,以求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不但创造了服务于生活的工艺,还创作了美丽动人的工艺传说。根据情节的相似性,民间工艺传说可以分成多个类型。民间工艺传说表现了民众的技艺经验、民俗观念和历史记忆等多方面内容,是民俗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俗艺术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