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2.
"这是侵犯隐私。""这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在恐怖袭击愈演愈烈的今天,我的几个同事正在进行一场侵犯隐私VS保护隐私的激烈争论,到处存在的监视摄像机、指纹采集、偷拍照片以及电话、电脑盗听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旨在为在个体隐私保护实践中存在“高隐私关注-低保护行为”现象的解决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厘清隐私保护行为的内涵,从“态度-意愿-行为”三个层面综合考虑其形成的原因,重点分析促进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的隐私关注前因驱动作用和隐私保护意愿的中介作用。[结果/结论]通过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是隐私关注的重要前因变量,个体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认知下,通过转换为隐私关注才能促进隐私保护意愿和隐私保护行为的产生。以上作用关系印证了个体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意愿和行为的关键联系。隐私保护意愿中介效应的发现扩展了对隐私保护行为的认识,回应了隐私悖论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究隐私疲劳视角下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对降低用户隐私疲 劳、提高隐私保护意愿,从而促进用户进行隐私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应对理论与保护动机理 论,构建了隐私疲劳视角下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结论】①SEM结果显示,感知风险、感知收益、感知信任、自 我效能、反应效能与反应成本等认知因素显著影响隐私疲劳;隐私关注、感知信任、自我效能、反应效能与反应成本 等认知因素显著影响隐私保护意愿;隐私疲劳对隐私保护意愿和隐私信息保护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隐私保护 意愿对隐私信息保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fsQCA结果显示,有三种构型会触发智能穿戴设备用户的隐私信 息保护行为。【创新/局限】将隐私疲劳引入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研究中,综合运用SEM与fsQCA方法探究变量间的复 杂因果关系,但样本仅针对智能手表和手环的使用者,样本范围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21,(2)
基于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结合隐私设计基本原则,从个体决定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出发,构建了信息系统工程师(ISE)的隐私设计采纳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ISE采纳隐私设计的感知兼容性和努力期望对其采纳隐私设计的绩效期望有积极影响,ISE采纳隐私设计的社会影响、绩效期望和感知兼容性对其采纳隐私设计的行为意向有积极影响,ISE采纳隐私设计的行为意向和感知到的条件便利对其隐私设计采纳行为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侯  李佳纯 《现代情报》2009,40(3):169-177
[目的/意义] 为研究中国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隐私设置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本文以微信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隐私设置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设置行为主要受到隐私设置意愿和感知控制影响;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隐私设置意愿;感知易用性、信任、交互公平正向影响感知控制;隐私关注和感知易用性都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隐私的概念、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网络隐私的相关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对消费者网络隐私关注、网络隐私行为意向、网络隐私关注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三个优先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讨论了网络隐私的研究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究移动学习用户隐私行为的影响关系,以提高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和对隐私信息的控制能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隐私信息披露文献的查阅,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利用结构方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有正向影响,感知移动学习收益性、移动学习用户社会影响、隐私控制自我效能和感知移动学习便利性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正向影响,而感知移动学习风险性则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负向影响。本研究能够帮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商更好地收集信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局限]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面较窄,对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用户的微信使用行为,涉及使用动机、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三个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过程]以隐私关注为中介变量,使用动机为前因变量,隐私行为为结果变量,构建用户使用微信的APCO模型,设计量表,测度微信用户对这三个变量的认知,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使用动机与隐私关注整体上相关性较弱,但其中的关系保持和信息搜寻动机对隐私关注存在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对隐私行为中的隐私保护存在正向影响,但在使用动机与自我披露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使用动机中的关系建立对隐私行为中的自我披露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百灵  李洁 《现代情报》2023,(4):137-149+164
[目的/意义]移动应用程序的隐私权限请求没有引起用户足够的重视,反而使其对隐私问题产生了倦怠,不愿意在保护个人信息上付出努力。探究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并设计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对于缓解用户的消极心理状态,促使其采取隐私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借助多维发展理论,从技术特征(界面设计感知、权限合理性)和个体差异(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隐私知识)双重视角,构建信息隐私行为(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影响机理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相比于现有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用户对本研究设计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整体满意度更高。高水平的界面设计感知、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和隐私知识是缓解用户隐私疲劳的重要因素。隐私疲劳正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担忧负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疲劳为“隐私悖论”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1.
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即时通信软件(IM)、手机终端应用及社交网络(SNS)来发布个人真实信息,网络将以往零散的碎片信息整合成完整的个体信息,造成隐私泄露现象日益严重。本文总结了个体隐私泄露的渠道和类别,通过访谈研究,分析了个体隐私感知风险以及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特征:个体特征差异(受教育水平、网络经验)导致隐私关注差异;信息关联及商业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与隐私关注的变化相关;隐私关注对感知隐私风险产生影响;个体隐私保护行为(常规保护、技术保护)因隐私风险感知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与隐私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一兵 《情报科学》2003,21(6):605-608
网络隐私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隐私产生的四种渠道和侵害网络隐私的四种可能方式,然后研究了网络隐私保护的行业自律措施和立法保护措施,最后就我国的网络隐私保护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朱侯  张明鑫 《情报科学》2021,39(7):54-62
【目的/意义】在APP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峻的环境下,移动应用提供的隐私设置功能为用户保护自身的隐 私信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移动应用APP用户的隐私设置行为,有利于加 强用户个人隐私保护和改进隐私设置功能。【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思想,提 出七个条件变量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然后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条件变量与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结 果变量之间的多元因果路径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用户主体因素(感知风险、感知隐私控制、隐私关注和行为效 益)是用户隐私设置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条件组合路径包括了政策保障缺失型和隐私 泄露负面经历驱动型等五条不同路径。【创新/局限】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具有一定创新性,例如关注移动APP用户 隐私信息设置行为及其多元因果路径关系,但是也存在着研究变量数量较少,样本抽样方法值得改进等不足。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拓展数字代际和隐私保护行为视角回应现有研究关于隐私悖论的争议,为社交媒体的隐私保护提启示。[研究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对1760份全国性样本数据进行U型关系检验及代际的调节作用检验。[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经历与隐私保护行为意愿存在一种“U”型关系,隐私悖论仅存在于隐私侵犯经历增长的前半段;隐私保护倦怠中介隐私侵犯经历对隐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并可以被用以解释隐私悖论现象;数字原住民群体虽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隐私保护倦怠,但更容易摆脱隐私悖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信息隐私关注和信任是影响智能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和信任与其个人信息安全行为意向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行为。[方法/过程]本文引入以往经验变量,构建了智能手机用户信息隐私关注、信任与其信息安全行为意向之间的作用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利用SmartPLS2.0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对其信息安全行为意向具有正向作用;用户对智能手机生产商和服务商的信任在信息隐私关注和信息安全行为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智能手机用户信息安全方面的以往经验对其信息隐私关注、信任和信息安全行为意向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泄露他人隐私行为意向的影响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娜  李文立  吕欣  柯育龙 《科研管理》2015,36(11):139-147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隐私安全隐患,通过互联网渠道泄露他人隐私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犯罪学领域的中和技术理论,分析了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否认受害者、更高层次效忠、避免更多的伤害和隐私意识对泄露他人隐私行为发生意向的影响,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泄露他人隐私意向的研究模型。以人肉搜索这一典型例子进行场景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759份有效问卷,采用Smart PLS2.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否认责任、否认受害者和避免更多伤害三类中和技术正向影响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意向,否认伤害和更高层次效忠技术对泄露他人隐私意向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增强个人隐私意识能有效削弱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意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隐私泄露者的行为动机,为规范互联网用户上网行径和制定隐私保护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曲靖野  孙冰悦  曲国丽 《情报科学》2022,40(10):147-155
【目的/意义】为揭示当前大学生在线购物过程中隐私披露行为的激发路径,促进个性化营销的健康有序发 展。【方法/过程】本文以402个大学生为样本,以TPB理论为主要框架,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采用NCA与QCA的方 法,分析了大学生在线购物隐私披露行为的发生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①TPB理论中单独各要素不构成产 生大学生在线购物隐私披露行为的必要条件,但是感知行为控制和隐私披露意愿在产生隐私披露行为众发挥普适 性的作用。②有两种组态能够激发隐私披露行为的产生,包括内在自主型和外部影响型。其中,外部影响型更有 可能高效地激发网络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发生。③当感知行为控制较高时,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存在相互替代作 用,联合激发隐私披露意愿,从而导致大学生在线购物隐私披露行为的产生。【创新/局限】对计划行为理论(TPB)的 拓展是本文的可能贡献。本研究认为TPB理论产生行为意图的三要素之间,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能存在替代作 用。研究局限在于这种替代作用是否只适用于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在线购物隐私披露行为,还是在其他行为中也 具有普遍适用性,需要其他的研究样本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索第三人效应对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为加强个体隐私保护行为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477份样本进行分析,探讨第三人效应认知对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隐私素养的调节作用;再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触发隐私保护行为的必要条件.[结果/结论]个体对网络隐私问...  相似文献   

19.
杨宏玲  缪小明 《软科学》2009,23(7):21-25
通过对中国银行产品消费者调查收集的数据来验证影响消费者对银行信息行为信任的因素。结果发现,消费者的信任信念和隐私声明信任会显著地影响其对银行信息行为的信任;而消费者的整体隐私关注越强,其对银行信息行为的信任越弱,但是消费者的整体隐私关注对其隐私声明信任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消费者的整体隐私关注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银行信息行为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影响互联网用户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模型,运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隐私关注度、感知公平和感知投诉效益对我国互联网用户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隐私关注度对拒绝提供个人信息、伪造个人信息和投诉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公平对伪造个人信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感知投诉效益时投诉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对网络公司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