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儒、道、佛三家思想深深融入中日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伴随其文化思想道德内涵流入日本,中日民族传统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中国固守传统文化思想特质,而日本对异质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儒、墨、道、佛、耶等方面比较了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的异同,指出在不同文化境遇下的两个不同文化人之间在文化追求与探索上的相通及相悖。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美学价值与该文化所持有的对待宇宙的终极态度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释三家思想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建构的。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释家文化的彻悟境界,交织成了中国文化庞大的艺术网络,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道、佛思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和艺术载体的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德化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发展中,其陶瓷文化深受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其地区文化的形式,在泥塑、瓷塑与绘画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德化陶瓷艺术,希望为德化陶瓷的创造、发展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态度。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所型塑的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批判,而对佛、墨思想则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鲁迅总是难免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这源自鲁迅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即所谓"异端"。若细加寻绎,可窥察出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独特的文化人格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儒、道、墨、释等多种文化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生产与生活性和文化认同性.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势必带来体育全球化,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足够的信心,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这一坚实的理念,并坚信民族传统体育同样有鲜明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企业,其生存和发展都与它自身的文化条件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文章着重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儒、道二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简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我国企业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抛弃糟粕,使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道、佛的传承,证明了文化守恒的理论.文章从儒、道、佛的缘起阐述文化能量的一种力“秩序规律”,又从儒、道、佛的内涵“理念说明”阐述文化能量的另一种力,进一步阐述此两种力相互作用转化为文化守恒的能量.并以人生三大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为视角,解析儒、道、佛文化守恒的审美意义.儒学的“正心”说,开启人与社会的真挚之美.道学的“静心”说,拓宽了人与自然的恬淡之美.佛学的“养心”说,提升了人与自身的空明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在管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道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是核心;佛教是异质文化,在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从其早期传入起,就遭受到了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批判、抵制甚至打击。文中主要论述了儒、道思想及统治阶级等对佛教文化的抵抗,以及这种抵抗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公私之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倍受关注的核心命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学派从不同方面涉及了这一命题,并且论证了"立公去私"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在整体上塑造了中华文化以"大公无私"为价值追求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越文化、唯美主义与鲁迅特定的个性气质、生命体验和文化视野相互渗透映发,从一个侧面造就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丰富深邃性,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鲁迅以其真挚的生命体验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打通中西古今界限,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世界艺术潮流之间兼容并蓄、颇富个性的择取与再创,体现了中西古今文化碰撞局面中现代文人的独特选择。这种创造性精神本身也成为亟待继承的文化传统,引发人们更多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士大夫审美人格的建构及其艺术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建构的强调与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进而发展出儒、道、禅各具特色的的审美人格理论,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最光辉、最充分的显现。由于中国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社会角色与实际处境,他们将审美理想人格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表现为文学艺术的艺术人格的建构,从中实现自我心灵、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儒、道从排斥、斗争到融合从而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以儒家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一、文昌文化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文昌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所产生的淳化世风,净化人心的思想结晶,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佛、道的精华,但又独立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其主要内容为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等,主要传播方式为洞经音乐。文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代替的民间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俗精神关怀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讲天人合一必须讲到“道”。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精华。所谓“道”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空想。中国音乐的文化思想由“儒”到“道”更是一种升华的演变,把含情的音乐转变为无情。当然这里的无情并非指毫无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