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苯酚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常提出问题:①苯酚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②苯酚能否与金属钠反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演示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我在化学教学中,努力探索提高效率的途径,从中悟出了一些粗浅的道理,现整理如下:一、重视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巩固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1.做好演示实验.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仔细观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如铜和浓硝酸的反应,在引导学生观察气体颜色,溶液颜色变化,反应的剧烈程度后,提出问题:“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蓝色溶液是什么物质?”、“铜与盐酸不反应,而铜和浓硝酸却能剧烈反  相似文献   

3.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基本操作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指出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   化学实验中要观察的内容有四种:实验装置、试剂、操作和反应现象.   ……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受到中学有无储气装置的限制,制取CO并试验其还原性的整套装置复杂,还原反应管两端常由于错位(装置不在一个平面或还原反应管不水平)而漏气,致使实验失败,而CO无色、无味、剧毒,因此,一些老师不太愿意做该演示实验.另一方面:由于该实验不是均相反应,CO气体与CuO固体反应很难得到具有金属光泽的铜,通常观察到的是红色粉末,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笔者向该红色粉末中加入氨水,静置后上层溶液呈深蓝色,发生了如下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每位教师都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供一个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以期与同仁交流。《化学电源》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反应原理,正确书写两极反应和总的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将研究创新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中苯的溴代反应演示实验存在着下列几个问题: 1.反应物用量不小,特别是溴容易挥发,对教学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2.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的主要产物溴苯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7.
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是体现硝酸强氧化性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教材对这一实验的叙述在实践中都存在以下问题:①按教材所述,不论怎么样操作,该实验都有二氧化氮气体逸出,污染教学环境,损害师生健康;②实验过程中,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在试管的中上部很快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不易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③在实验操作中不能随时终止反应.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8.
张忠碧  明疑 《化学教学》2000,(11):31-34
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将《烃的衍生物》这一章的实验系统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并进一步扩展、深入。2 .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过程[引入 ]化学的基础是实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烃的衍生物》这一章重要的典型实验进行归纳总结。[显示 ]《烃的衍生物》实验复习[引导 ]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主要有哪些实验。[显示 ]乙醇 :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与金属钠反应苯酚 :溶解性、取代反应、显色反应、缩聚反应醛 :氧化反应羧酸 :酯化反应[衔接过渡 ]物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铁和水蒸气的反应是一个必做的实验.由于其装置比较复杂,所以,在诸多报刊、杂志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对这则实验的改进方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改进这个实验的.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它的重要性质,而新教材相应的实验仅为定性实验.倘若能在教学中开设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定量实验,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过氧化钠的重要性质,而且也是对定量实验不多的中学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浓、稀硝酸和铜的反应也是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过程是: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或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伸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铜和稀硝酸反应,由于试管内存在空气,只能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观察不到无色气体.  相似文献   

12.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浓、稀硝酸和铜的反应也是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过程是: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伸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铜和稀硝酸反应,由于试管内存在空气,只能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观察不到无色气体.  相似文献   

13.
一、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改进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演示实验1-7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反应,若按教材内容进行操作,实验效果较差。原因是试管上方存在大量空气,对产物颜色的判断存在影响,对实验结论缺乏说服力。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对实验稍作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实验器材:普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2支。2.实验药品:浓 HNO_3、稀 HNO_3、细铜丝(密绕卷成圈  相似文献   

14.
一、分类法 高中化学乙种本总共有九十九个演示实验,根据各个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可分为三类: 1.单纯验证型:这类实验以现象明显,变化单一.操作简单的试管实验为特点。如不同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甲苯、二甲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变色;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红磷、白磷燃点温度的定性比较……等。这类实验结合“生演法”教学较好。 2.观察分析型:这类实验除了验证物质的某种特性和原理外,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也是实验的重要教学目的。这类实验以现象变化错综复杂为特点。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浓硝酸与铜片反应,片刻后加水(稀释)成稀硝酸与铜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故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好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建构起"化学反应存在一定限度,当反应限度最大时,化学反  相似文献   

16.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既是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课题的教学重点,又是该课题的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探究实验在该课题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材上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碳酸不稳定的实验设计成5步进行探究,笔者认为按照教材进行探究有一些不足:实验探究所需要的二氧化碳量大,药品消耗多,步骤繁琐,操作不方便,学生需要制取几瓶的二氧化碳,如再利用收集的二氧化碳来探究它的性质,则完成整个实验探究消耗的时间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新的装置.  相似文献   

17.
加聚反应、缩聚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内容.然而受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一些典型的实验无法演示,即使能做的实验也无法通过感性认识理解反应原理.在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聚合反应展现在学生面前呢?这成为很多教师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用实验来演示和说明化学原理,并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过程体验,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概念的形成.可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中,不乏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难以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结构,如:分子、原子的概念,中和反应的实质,炼铁高炉的原理,等等.教师只凭语言讲解很难形成清晰的表象,利用肢体语言也显乏力,即使实验也难形成直观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躬行实践,增强探究体验。实验是学生获取自然知识的最基本渠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如教学《二氧化碳》一课,为了解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反应,有什么反应这一教学要点,老师可组织学生把一瓶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送入一瓶石灰水里,然后摇晃,过一会看有何反应。实验中发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并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再如:要了解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的比重大  相似文献   

20.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是学生必备的实验能力,也是化学计算考查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这方面发生的错误非常多.分析其错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反应原理不清楚,找不准各物质间的转换关系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化学实验的考查也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在题中往往会设置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情景,反应原理也常常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