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转注字是“六书”之一,是汉子六种表义方式之一种。它是一种字,不是一种字义。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字就是引申义。本文对朱的转注观进行了剖析,指出:朱把文字的字义中的引申义作为转注字,是把文字这个概念和字义中的引申义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混淆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朱的转注观点是受清儒们的“四体二用”框框所囿,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转注字除正例外,还有变例的转注字。传统观点认为这些字都是形声字。本文指出这些字的字形结构都具备了转注字界说所规定的基本特点,应该是转注字,不是形声字。  相似文献   

3.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4.
第二节 孳乳变易字的转注与假借 孳乳是指“义自音衍”,变易是“音义相雠”。所谓“义自音衍”,即“声通而形义小变”所谓“音义相雠”,即“形异而声义俱通。”①章太炎说:“一字递衍变为数名……此其塗则在转注假借之间。”②转注、假借是汉字发展繁衍的必由之路。孳乳以字根为起点,以假借为条件,以转注为归宿,以同源字族共有的中心意义为核心,形成具有亲属关系的同源字群。《文始》正是以转注假借理论贯穿全书的。 章太炎在《转注假借说》中列举的转注字和《文始》相较,既包括变易字,如:  相似文献   

5.
谈“转注”     
在对传统“六书”的解释中,以转注说纷讼最多。其纷讼的凝聚点有二:一是对“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转注界说的理解,二是转注与其它五书的关系。本文拟从对许慎转注界说探源入手,在此基础上来认识转注字的形成、与其它“五书”的关系及其在文字学上的意义。 一、论《说文》的转注是有相同构字部件的同源分化字 如果对历来的转注说作宏观的类的划分,则不外乎主形说、主义说和主声说三大类。主  相似文献   

6.
也说转注     
一、什么是转注 自许慎关于转注的定义问世以来,近两千年间,解说蜂起,莫衷一是。周秉钧先生的《古汉语纲要》对此作过十分中肯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周先生提出了他自己对转注的精辟的看法。他说: 我们认为转注是一种造同义词的方法,而不是用字的方法。 周先生说的“同义词”,就是语言中的同义单音词,反映在书面上,就是同义字。周先生列举了下面八组字:  相似文献   

7.
(一)对于“六”书中的“转注”,自郑玄、班固、尤其是许慎提出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许慎的八字定义、两个例字,推求探索、各抒已见,然迄无的论。有的人在探求之后,一方面感到“转注”字在《说文》中没什么标志,另方面,又受到“义转”说的影响,所以仅认为“转注”是“诂训”之法,充其量不过是“用字”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转注”  相似文献   

8.
曾柱 《培训与研究》2006,23(9):12-14
语言学上对“鬼”、“神”、“妖魔”、“上帝”这一类非现实词的词义谈得比较少。本文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语言学上关于非现实词词义研究作综述后,认为语言学学者在研究非现实词词义这一问题上分为两大派别:一方认为非现实词词义有所谓而无所指;另一方认为非现实词词义有所谓也有所指。  相似文献   

9.
此文是和陈殿玺先生探讨“转注字”这个六书中千古之谜的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正确认清“转注”二字是“转语注声”的缩语,“转语”是分化转注字的原因,“注声”是形成转注字的过程,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关键问题;第二,正确理解“考”“老”二字的关系,“考”是因“老”转语,加“丂”为注声而造的转注字,而“老”是转注字“考”的原字,仍是会意字,不是转注字,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中心问题;第三,正确认清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是澄清这个千古之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汉字为转注字”,持这一主张的学者相继提出和发展了这种转注理论,并丰富了例字。这种转注理论是以“考、老”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诸多方面值得探讨,如:转注字的表义方法应如何概括,界说的例字应如何理解,转注的界说应如何解释,转注真谛究竟是什么等。应对上述问题质疑的同时,认真地研究许慎《六书》之“转注”。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12.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由语转而注音即为转注。转注造字法是以一个部首字为义符,用一个标音构件而造出新字,新字与源字(义符)同义。转注字是由于远古字音变化而产生的,转注字是义符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同源字,转注是一种特殊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四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句。对这句话中的“世”字,截今为止笔者所能见到的选本都把它释为“时代”或“朝代”。查《辞源》“世”字条,第②个义项是“改朝换代建立新王朝为一世”。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中对“世”字有三条解释,其中第③条解释为“时代”,并引用了“问今是何世”为例。由此可见,“世”字确有“时代”,“朝代”之意,但我以为,在这篇文章的这句话里,“世”字所表示的词义并不是因“改朝换代”而形成的“朝代”、“时代”之意,而是一朝之中由于“皇帝的更替”而导致的“辈数”、“代数”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从词义上看  相似文献   

14.
“转汁”是“六书”之一,最早给它下定义的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语焉不详,书中无例,遂使后人聚讼纷纭。高亨先生曾据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提供的线索在《文字形义学概论)一书中,把以往的转注字观点归纳为十八种。其中大多数说法都为学界所否定,比较流行的有三说:同部互训为转注;语词声韵之转即转注;“转注原体字”移附到类首上即加注意符为转注。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成分,但同时也有可商之处,转注问题应该是可以说清楚的,今一抒己见于兹,以为求教于方家之由。  相似文献   

15.
姜晓明 《现代语文》2008,(4):111-113
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对"转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同意相受"为研究重点,通过对<说文解宇>中具有"同意"关系的众多例字的分析,认为"转注"是一种造字法.转注字是在取向造意相同的前提下,加一个相同或相类的部件造出的新字.  相似文献   

16.
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近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应近字包括有五个方面的内容:转注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和词语化对音字。近字大约是指跟正体字相对应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转注”是“六书”中意见分歧最多的造字法则之一。文章论述了“转注”与“六书”中其他类别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的“转注”观体现的转注字的特点.并从历史与心理的角度揭示“转注”字的成因,根据《说文?叙》及历史背景来探明许慎“转注”字解说失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19.
“转注”是在象形、指事、会意之字的基础上增益形符或声符而孳乳新字,因此它是一种造字的规律。“转注”不仅是造字规建,而且是造字法由“依类象形’过渡到“形声相益”的津梁。转注字不同于形声字、亦声字、区别字。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引吭高歌(这里是指写文章)代替悲痛哭泣,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有人认为鲁迅先生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所以迟迟没有下笔为刘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