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我国校企合作虽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特别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求及动因,发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地方高校和企业推动协同创新必然选择,共生是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与组织协同、共同制定校企协同创新战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以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生机制,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小型高校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倾向性与区域适应性,与地方具有天然的共生条件。加快中小型高校共生发展,必须优化共生界面,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立足地方需求,提高共生度;以对称性互惠合作理念,重塑共生模式与运行机制;围绕服务地方建设,提升中小型高校共生力,拓宽与地方共生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共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分析滁州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策略:转变观念,建立激励机制;修炼内功,建设信心保障机制;凝聚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引领区域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基础与建设难点,进而提出以驱动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建设—运行—反馈三阶段运作机制”的思路:构建合作机制,夯实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基础;构建运行机制,保障融合创新平台平稳运行;构建反馈机制,促进融合创新平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整合资源、互利双赢为基本的目标原则,地方政校合作目标至少要有两个方面:形成高校彰显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比较优势;构建政府支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人才、智力保障体系.地方政校合作总体目标与微观或中观目标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统一形成了政校合作的目标机制.地方政校合作目标机制的创新通过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来实现,包括合理的目标设定机制、明确的目标分解机制、适时的目标调控机制、高效的目标实现机制、交互的目标反馈机制和动态的目标评估机制.地方政校合作目标机制创新在路径选择上,必须注重切实转变地方高校教育观念,调整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整合地方人才资源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6.
继武夷学院和武夷山市洋庄乡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后,2月份双方项目负责人全面对接。双方将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茶产业提升、干部培训、人才交流等九大服务创新平台的具体项目。武夷学院和洋庄乡签订的《互动双赢服务新农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是高校落实服务海西与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双方合作全面启动后,在已签定的“139”计划下还将根据具体项目签订若干子计划,以保证“高校服务新农村精品示范实践基地”的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7.
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阶段性产物,其文化变革很难自觉跟上基于行政导向的经济与环境骤变;因此,在"四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作为城市文化的典型组织,地方高校应当且可能是帮扶新农村社区建设新文化的重要力量。以四川C大学与L区的合作为实例,研究基于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机制,探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途径,建立基于双赢共享的校地合作机制,拓展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领域,为政府实现"公共管理职能变革"提供实践契机,树立外部力量帮助农村社区实现自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服务地方是地市高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学科建设的内容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地市高校的学科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校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互动平台。从建设新农村与地市高校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地市高校服务地方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构建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模式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和意义,对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培养的积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提高企业自身对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主体认识,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积极发挥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及积极的政府引导能达到提高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参与度的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总方针,产学合作将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立足点,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将着眼于校企双方的利益点,其“双赢”的合作领域和深度决定了双方合作的层次,而专业建设集中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的多种功能,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内涵探讨越来越深入,问题剖析越来越清晰,培养途径越来越广阔,政策措施越来越可行;研究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角度比较集中,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少典型案例的总结与研究,培养机制研究很不深入,形成机制研究非常缺乏。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中,奖惩是手段,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的。考核激励机制不能简单地以得分多少区分教师的优劣。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取得科研成果宜用奖励方法,不宜采用惩罚手段。考核激励机制应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增加教师的教学质量压力。建议对科研工作实行申报考核和奖励制度。考核激励机制应引导教师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上多下功夫。在教师考核工作中,“达标考核奖优激励”机制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大学科研体制特征及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大学的科研在国家科研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形成了大学系统和科学院系统并列的科研体制。大学的科研体制具有自己的特点,可分为管理体制、拨款体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和成果产出与转化机制等。当前,大学的科研体制存在着管理缺乏统筹安排;政府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使大学科研过于依赖政府的战略选择;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甚合理;科研成果与产业界相脱离,转化率低等问题。应注重大学和科学院系统的合作与分工,调整大学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加大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实现科研经费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建立科研“全面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大学科研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要,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成人高校社科联具有成立时间短,组织能力强,规模小、人员精,重教学、轻科研等特点,作为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组成力量,成人高校社科联应结合自身特点,把握其在高校、社会、人才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积极研究引导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工作机制的创新,提升成人高校整体社科水平,助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信念研究的进展与走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国内外以教师信念为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1.研究的广度上,从教师信念的定义、结构、类型、影响因素,到形成机制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研究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3.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也取得了一些让人信服的结论;4.教师信念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研究中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第三方评估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外部保障一直是我国理论、政策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按照教育机制理论的基本观点,从主体关系和运行机制两方面梳理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目前相关研究在整体认识和方向上正日趋成熟,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又显得主题过于集中,且原则性讨论居多,详细阐述较少。还需进一步立足国情细化分析问题,面向未来迎接人工智能挑战。  相似文献   

17.
马斌 《职教通讯》2012,(25):52-55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之"研",包涵学术研究、科技研发、学生研习、教师研修、校企研讨等内容。它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支点、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杠杆,还是增强校企创新能力的不二法门和深化校企合作契合度的强力合剂。因此,必须加强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研"之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根据入世后对西部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新认识 ,对科研管理者来说 ,必须树立大科技管理观 ,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通过激活机制改善科研管理。在学科结构调整中更好地组织、协调发展科研管理工作 ,促进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 ,凝聚和动员广大教师、科技人员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上 ,为他们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做好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综述并讨论了在决策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时间压力的形成机制、时间压力下决策行为的研究方法以及时间压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理论,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大学科研活动面临日益加重的社会问责,科研评价关注的焦点逐渐从重视科研数量与质量的内部评价转向注重科研社会贡献度与影响力的外部评价。在大学卓越科研评估的基础上,2018年澳大利亚政府引入了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作为大学卓越科研评估的配套评价机制,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以其更加精细化、立体化的指标体系设计,引导大学在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积极与政府、产业及社会进行互动和协作,较好地兼顾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突出了社会贡献能力培育与机制建设,充分挖掘了科研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借鉴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的评估思路,我国在清理“五唯”的过程中应明确建立质量与贡献并重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对大学科研的社会互动过程与实际贡献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