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师的境界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项悦人悦己的工作,就此而言,教师的境界大体可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的教师既不悦人也不悦己,自己对教育工作没有多大兴趣,把教学仅当作谋生的饭碗,每天混迹于学生,浪荡于校园。学生深受其害,没有愉悦的感受,几乎视学校如囹圄而不愿进,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愿见。第二重境界的教师注重悦己,把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学校的教育伙伴。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怎样处理这一伙伴关系的。视家长为学校的教育伙伴,藉此改变“学生害怕告状,家长拒绝受访,教师不愿家访”的局面,是新课程下家访工作的实践基点。  相似文献   

3.
教学叙事较之于教学论文更加灵活而真实,正因为如此,教学叙事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喜爱。静心想来,每一个有心的教师都可以行走于教学叙事之中,真正品味到教学叙事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每天忙碌于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的武装与学习,面对教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5.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6.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生…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论学习具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匠人",这一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相对忽略教育理论,更加专注于方法和经验,只关心怎么做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精英",不仅包括一些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还有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常常困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第三重境界是"教育家",他们习惯于反思和创新,能够透过教育问题的纷扰看到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裴斯泰洛齐、黄炎培、蔡元培、晏阳初……他们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己出,视教育如生命。我国当代教育家,孙维刚、于漪、斯霞……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不管他们是离我们而去的,还是健在的,他们对教育投入了真实的感情,从心灵深处爱着教育,他们是优秀教师的代表,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一生都在追寻着教育的至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教育教学工作成为自己幸福生活的主要部分,成为自己的一种生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的。对教育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生的关系问题,并就这一问题作过许多的精辟的表述,如:“师徒如父子”、“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等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必然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这又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教师而言,大学课堂教育,应该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应使学生和自己在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美的精神享受。第一重境界:感知境界感知境界,指的是作为大学教师,进入课堂,面对学生,首先要迅速找到上课的感觉,使自己和学生同时进入感知境界。要达到感知  相似文献   

11.
<正>教师的个人修养,一般包括教师的品质、思维、德行、智力、毅力、知识、审美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基本素养在满足教学层面的需求以外,还要追求教育的深层拓展。笔者在此从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知性、灵性、理性这几个角度探讨一下语文教师的素养。一、悦己、悦人、悦世,拥有远大的职业境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要做到职业追求的悦己、悦人、悦世。做到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除了看教师能否精确传授、认真指导外,还要视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来确定。而学生的课堂心理反映和行为方式,折射出教师具备何种教育思想,并采用何种方式来优化教学结构、驾驭课堂之舟驶向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14.
商家视顾客为上帝.私立学校视学生为上帝.没听说视教师为上帝。而在一次北师大的校长培训活动中.有一个校长破天荒地说“视教师为上帝”。在学校.我们直接服务于学生.把着眼点也全放在学生身上了,似乎不理智地将教师放在“第二”的位置。曾有一段时间,学生只要出事,家长就告教师,告学校,也不看看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所以.我有同感.赞成“视教师为上帝”.因为教师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责任在校长,关键在教师。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讲.学校发展的核一t2,竞争力在于教师:从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国家的复兴要靠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东北师范大学王小英教授在一次讲座时提出了教学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授人以鱼;第二重境界:授人以渔;最高的境界是悟其渔识.”说得更简单、明白一些就是:在教学中,第一境界是教师给“鱼”,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是给“渔”,即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给学生基本的、普遍的、典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内化,形成自己学习的技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领悟出新的“捕鱼方法”及学习的内在涵义,即“悟其渔识”.  相似文献   

16.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本文结合王国维对人生境界的认识,提出了立志、践行、悟道的师爱境界。立志是师爱的起点,将"志"转化为"行"是师爱的关键,悟道是师爱的最高境界。立志、践行、悟道,是师爱的三重境界,只有逐级提高师爱境界,才能把握师爱真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爱心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7.
教育智慧并不神秘与玄虚,实际上,教育智慧就是教师的言行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教学情境的匹配程度,是教师在特定时空中说了恰当的话、做了合适的事而已。倘若从教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和教育价值实现的程度来看,那么教育智慧至少可分为四重境界:教育见习智慧、教育理性智慧、教育实践智慧与教育信仰智慧。对教育智慧四重境界的阐释,则可以让那些有志追寻教育智慧的教师循着教育智慧之阶梯,渐次抵达教育智慧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一定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如果人类诞生后没有教育,生产力就得不到发展,人类的进步也就无从谈起。教师一定是先于教育而存在的,没有教师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有了教师,也便有了学生。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发展的。重教育,必先重教师;要谈语文教育的发展,必先谈语文教师的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生在成长中走向成熟,生命在生活中感悟境界。境界是一种精神与修养,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教师的境界平凡而独特、朴实而珍贵。当我们行进于教学之境,驻足于心灵之路,常会叩问灵魂、积淀情感,从而带来幽远的思索。境界没有止境,更没有捷径,正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三重境界让人感悟颇深一样。  相似文献   

20.
职业、专业、事业是教师工作的三种状态和三重境界。教师发展是以教师职业为依托,以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为内涵,并将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之中,获得教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