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无家别》是杜甫的著名但诗“三吏”、“三别”的最后一首,也是其中写得比较沉痛凄怆的一篇。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安》写无丁,《潼关》写防御,《石壕》写遣妪,《新婚》写怨旷之夫妻,《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而这首诗写的则是归来无家,别亦无家的情事。诗题同前五首一样,也是诗人从现实生活出发,“即事名篇”,自拟的新题。顾名思义,既名为别,就应有告别的对象。《新婚》是新娘向将上前线的新郎誓别,《垂老》是老翁向老妻诀别。独这篇没有告别的对象,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士兵的自言自语。浦起龙谓:“似自语,亦似语客。”其实是自己向自己告别,仿佛对苍天倾吐着自己无家可别的悲哀。但这罕见而简短的告别词却概括了天宝乱后唐代社会衰损败落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第三单元 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练习给课文分段,逐步形成这方面的能力;作文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是如何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景物。仿照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观察一处秋天的景色,练习写一个片段。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绝句》两首古诗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在讲读教学中,可采用学习古诗的五步方法进行:(一)知题。题目往往是一首诗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预习,学生查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并说出题目的意思,借此有助于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二)析词。利用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熟读之后,抓住不理解的字词,剖析字词含义,了解内容。比如《望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四首李白写的诗,还记得吗?(《古朗月行》《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你认为哪一首最有趣、最好玩?好,我们就带着童趣,带着童年的想象一起朗诵这首诗。  相似文献   

4.
正一、学情分析:《江雪》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这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学生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应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一大半的学生课前就已经会背诵,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对诗的内容,尤其是诗人当时的写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小语教材七至十册,选编了34首古诗。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经历理解、体会、欣赏三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懂古诗中一词一句,理解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懂得诗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的,让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富于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理解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是各年段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到了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查字典初步弄懂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与学习方法: 1.抓诗题与诗句的联系高年级课文中34首古诗除有3首用《杂诗》《绝句》  相似文献   

6.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请把《村居》这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如何将古诗改写好呢?首先,要正确把握诗的内容。因为要改写成记叙文,所以在改写前一定要理出记叙文的四要素。以《村居》为例,诗中所描绘的时间:农历二月的一天下午;地点:乡村;人物:高鼎;事情:高鼎在乡村漫步,看到美好的春光和散学回来的孩子们在放风筝的欢乐场面。理解到这一点,基本将诗的内容把握住了,但如果仅写这些,只是在翻译古诗,还没有达到改写的要求。改写还需要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助想像,丰富诗的意境。如诗的一、二句,诗人描写春天的景物,抓住了“小草”“黄莺”“杨柳”来写,这些景物的特…  相似文献   

8.
这一课两首古诗,《所见》为五言绝句,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这首诗描写的是牧童生活。《小池》为七言绝句,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所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小池景色。虽然两首诗描写的对象不同,内容各异,一叙事,一写景,但都是写夏天的景象,都具有通俗活泼,清新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学完《古诗两首》后,你一定会发现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景色的。西湖如诗,西湖如画,西湖山水是一首写不尽的诗,一幅看不厌的画。  相似文献   

10.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11.
杨琴 《云南教育》2015,(Z1):62-63
古诗是我国浩瀚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多少文人墨客以诗明志,以诗传情,以诗写史,成就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大诗人。教学古诗,要让学生会读古诗,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要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诗句,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意,初步了解诗人表达的是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古诗的审美趣味。教学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出塞》这首古诗时,笔者按照  相似文献   

12.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写钓鱼的事。  相似文献   

13.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第十册古诗教学体会风台县实验小学李克侠,王献龙第十册共进古诗七首,其中唐诗五首,宋诗两首。这七首诗中除了杠甫的《春望》是五律以外,其余都是七绝。这些诗都是统炙人回的传世8作,要教好还几首诗,使学生深深地题受真内容,我认为教学中回汪意以下几点:一...  相似文献   

15.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 ,展开想象 ,挖掘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是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此以《暮江吟》为例 ,谈谈对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运用学过的预习方法 ,放手让学生主动预习。《暮江吟》这首古诗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 ,因此在布置这首诗的预习时 ,我不提出预习的内容 ,而是让他们运用以前掌握的预习方法 ,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预习。上课时让学生说…  相似文献   

16.
《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是周恩来同志一九一七年东赴日本前夕写的。对这首诗的解释,目前存在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这首诗不能按顺序来理解,而是“一层层如倒卷珠帘一样回溯上去”。也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描写东渡日本时对以往生活的回忆的。因而  相似文献   

17.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正如臧克家所说“:《老马》这首诗,写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存心用它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作者在诗中塑造的意象,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造,有的认为《老马》写的是农民,有的认为是包身工,有的认为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有的甚至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老师等等。这种“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情,见仁见智,也不会相同”(臧克家)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形象地说明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由于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有些古诗往往经读者“…  相似文献   

18.
朱虹 《语文知识》2015,(5):51-52
教《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古诗十九首》所处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其二,《古诗十九首》里的诗歌对《诗经》和《楚辞》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八个字:蓄势而发,直追风骚。否则解读就不算到位。下面谈谈自己教这首诗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一、解题这首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所以有的版本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王瑶的《李白》中写道:“在北方盘旋了几年,他就南下了.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一作《别东鲁诸公》,就是在南下前写的.”“在北方盘旋了几年”,指的是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应玄宗征召,满怀政治抱负,赴入京城长安,到屡遭高力士之流的陷害,政治上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20.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