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图书从出版社到顾客(包括个人读者、图书馆和学校),根据出版物的类型不同,美国出版社有自己独特的发行和流通渠道。一般纸皮书和一般精装书出版社主要出版小说和非小说类图书,专业书和科技书,通过邮寄直销、图书俱乐部发行及各种零售店销售。零售店进货通过批发商或直接与出版社联系,批发商也直接向图书馆和学校供应图书。大众市场纸皮书出版社的读者对象是广大消  相似文献   

2.
读者调查与图书直销山东省出版总社信息中心孙宝林陈钢了解读者需求是出版者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而建立图书直销网络又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扩大图书发行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将读者调查和图书直销这两项看似无关的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图书...  相似文献   

3.
台湾图书采取直销的方式,在社会上受到欢迎。直销是图书经过出版公司的业务人员,直接与客户洽谈,向客户进行推广、介绍的一种销售方式。公司的业务人员经过产品专业知识与销售技巧的训练,面对面与消费者接触。直销还包括邮购,直接将图书邮寄与读者。采取直销的方式,图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方式比书店中零售集中、机动、迅速。  相似文献   

4.
图书的价值形成于编辑出版过程,实现于流通过程。通过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过程,实现图书实体和图书所有权从出版社向读的转移。除出版社直销业务外,图书的流通一般都是由图书经销商来完成的。图书经销商是出版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图书经销商构成  相似文献   

5.
由全国23家出版社共同组建的联合学术图书发展公司本月初宣告成立,所属的东方书林俱乐部也同时开始运转。 成立联合学术图书发展公司是由中国版协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员会倡议,上海人民出版社牵头组建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控股,各出版社参股。该公司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作业,与现有人民出版社体制脱钩,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图书直销活动。她设在上海绍兴路的展销厅已开业。所属东方书林俱乐部由文汇读书周报参与组建,以会员制、邮购的形式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6.
(一)不同的图书零售组织各国图书零售渠道多种多样,其中哪一种在该国占主要地位,往往和他们的历史形成,以及各国书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有关。一般图书,在各国大部是按照:出版社——中间批发商——零售书店——读者,这样的流通方式运动的。在出版社和读者之间,中间批发环节所起作用,各国不尽相同。苏联模式是所有贸易发行的图书,一律经过中央或州一级中间批发站(即发行所),然后分发给零售书店或供销合作社,或其它直接消费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通过中间批发商的销售比例,各国差别较大。日本、西德比较强调中间批发商的作用,而在美国,出版社直接向零售书店供货,或雇用推销员向零售书店销售的传统较强。无论什么国家,出版社直接面向读者零售的情况很  相似文献   

7.
台湾年出书2万余种,它的图书发行渠道自成体系,大致包括了四种方式:直销、店售、邮购和学校销售,其中的直销在台湾颇盛行。 直销,顾名思义便是直接向读者销售。直销亦采取四种方式:一是挨家挨户上门推销;二是到办公室推销;三是用电话向有针对性的读者推销;四是在大书店设立摊位,直接向顾客介绍。  相似文献   

8.
今年前 5个月,我社直销台湾地区的教材就达 181种,并签定了 4种向台湾书商转让图书版权的协议,为扩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在台湾地区的影响又迈出一大步。在与台湾书商合作协议中确定我社新出图书可直接主发,开创了进一步合作的前景。回顾对台的图书销售过程,感到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台湾地区是内地图书的一个市场   我社向台湾地区直销图书是从 1995年开始的,当时一个国际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有 8位台湾学者与会,他们参观了我社的图书之后,一次就选购了 100余册。而后经台湾成功大学讲座教授陈朝光博士…  相似文献   

9.
胡晓 《编辑之友》2007,(3):15-17
面对中国庞杂的出版物,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应该让读者如何选择?对于出版社来讲,首先需要做的,是让读者注意到你,只有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你的图书上,才能谈得上购买你的图书,你的图书也才会有销路.  相似文献   

10.
国防工业出版社始终坚持以“图书内容高品位、编辑质量高水平、读者对象高层次”的出版经营理念面对读者和市场,是国内较早涉足计算机类图书的出版社,他们将这类图书的出版基本定位于:以出版计算机经典专业图书为主,服务计算机专业人员,兼顾大众普及类计算机图书出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防社目前正在进行世界计算机  相似文献   

11.
图书制作完成并投向市场,其销售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图书的两个效益的实现,也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出版社简单地依靠传统的营销方法是不够的(何况有些出版社连传统的方法都运用的不够)。因此,强化营销意识,开拓图书营销新路子,以促进图书销售,应成为出版社今后的主攻目标之一。1开拓图书销售新渠道图书的销售渠道可分为主渠道、二渠道和边缘渠道三大类。各出版社传统的销售渠道(即主渠道)为各省、市的图书批销中心、新华书店。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发挥其进货量大、图书品种广、接触的读者多…  相似文献   

12.
改革促使出版社不得不考虑和关心自己图书的命运——销售情况,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扩大本社书刊的销售市场。出版社在宣传推销、疏通渠道、购销形式和掌握图书市场动态、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进而掌握书刊市场的供需规律,制订出切实可行、适销对路的出书计划,扩大本社图书销售市场。在诸多办法中,掌握图书市场动态和信息尤为重要。出版社要结合它们来考虑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基层书店的营业员直接同读者见面,最了  相似文献   

13.
美国资深编辑人威廉斯认为,出版社图书编辑同时要扮演三种角色,即:狩猎者(睁大双眼搜寻好作品)、魔术师(能化平凡为神奇)、双面人(面对作者时代表出版社,面对出版社时代表作者)。此种归纳,在编辑的属性层面上是准确的,而在功能化上,业内则普遍认同:图书编辑即项目经理。图书是产品,必须进入市场流通。  相似文献   

14.
图书直销热京城郭巍1993年到1994年,中国的图书市场呈现出的是光怪陆离、使人难以捉摸的现象。当绝大多数出版社还在为征订数过小使许多书无法推出而发愁时,却有一批厚重、大型、令人望而生畏的所谓工具书大出风头,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原因,但图书直销肯定起了...  相似文献   

15.
罗锐韧与图书直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锐韧很重视建立销售渠道,在图书的营销过程中,首先必须建立一个销售图书的渠道。罗锐韧的销售渠道是分布于全国的图书直销公司,由这些图书直销公司发展直销员。当销售图书的渠道建立好以后,才开始寻找或制造产品。我国的出版社在图书销售方面一直存在一个瓶颈,出版社除了依靠全国统一的国有销售渠道——新华书店以外,还必须有二渠道。此外还可以考虑自己建立图书销售渠道。自己建立图书销售渠道并不一定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关键在于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16.
策划图书营销策略应从读者切入,即从刺激、满足读者需求,服务读者切入。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从图书出版过程看:在图书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消费是最终环节,只有图书为读者 (消费者 )接受 (买书 ),出版周期才算完成。   2.从读者的消费行为来看:首先,读者的图书消费弹性较大。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消费水平来决定是否买书。所以刺激读者购买欲望、引导读者买书十分必要。为此,出版社和书店应做好图书宣传,谁宣传到位,谁就赢得了读者。   3.从书店经营看:目前图书更新频繁,生命周期缩短,如果不做足营销内功…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文教图书掀起阵阵热潮,数百家出版社竞相挤入"商机无限"的文教图书的出版之路,上万种文教图书铺天盖地地投放市场.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文教图书,面对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该选择什么样的文教图书、制定什么样的营销思路、采取什么样的促销策略,来吸引读者、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文教图书竞争的主题是:品牌竞争.出版社创品牌、商家销售品牌、读者购买品牌三位一体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这必然要求文教图书走品牌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18.
图书品牌是指出版者(即出版社)的名称(即社名)、标志(如社徽)、术语(如社训)和图书书名,或其组合,其主要功能在于区别不同出版者的出版物或同一出版者的不同出版物。对于出版社来讲,图书品牌无异于商品的商标,图书品牌是读者选购图书的重要依据。现在市场上重复选题的图书很多,短时间内很难判断图书质量的差别,读者主要是靠作者的知名度、出版社的知名度、印刷质量、装帧设计等外部因素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因此图书品牌成为读者购买图书的重要因素。出版企业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意识到了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无形资产的累积对提高企业…  相似文献   

19.
出版形式不规范对图书编目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文普通图书编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由于出版社出版图书不严谨而造成信息源形式凌乱无序和不规范的问题。并结合我国文献编目的实际情况和读者的检索习惯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花田半亩》一书的立体宣传为例,探讨出版转型期图书宣传策划的立体模式,即开展多角度、多媒体、多阶段的多元宣传形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打通出版社与读者互动的直接渠道.编辑惟有不断强化自己的策划意识和能力,才能在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的图书市场环境中创造出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