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专家。可以说,深入调查研究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更是写好深度报道的法宝。我在多年的采写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深度报道的深度,不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来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说理,通过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实现深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我在采写《春潮澎湃———许昌高效农业开发述评》(1997年3月25日《许昌日报…  相似文献   

2.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然而,翻阅时下的某些报纸,一些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依然时有所见。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认识不明确。一些新闻写作者尤其是初搞报道者,弄不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以为写报道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虚构,结果稀里糊涂地搞了假报道。二是采访不细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一些新闻写作者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并且…  相似文献   

3.
杨保军 《新闻界》2020,(4):35-42,5
新闻真实始终是新闻实践中、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整体真实与具体真实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其中,理论上较难理解的、实践中较难实现的是新闻的整体真实。整体真实,既是一种新闻真实观,同时也是新闻真实实现的方法论。新闻的整体真实,不是传统上所理解的关于目标报道领域全部事实的真实报道,而是新闻意义上的整体真实,宏观上是指新闻要呈现出目标报道领域新闻事实的整体图景,微观上是指具体新闻要反映具体新闻事实的整体面目。实现新闻的整体真实,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方法,需要客观、全面反映目标报道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需要新兴媒介环境中所有相关新闻传播主体间的有机互动,需要形成针对复杂新闻事实的过程性报道机制。自然,更需要国家提供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保障,需要社会创造实现新闻整体真实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4.
不一样的尺寸——关于新闻真实度偏差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 ,度的解释为“计量长短 ,标准” ,楚国子玉在形容东家之子的美貌时说 :“东家之子 ,增一分则太长 ,减一分则太短 ,著朱则太赤 ,著粉而太白”。其实 ,这反映的是度的概念。楚子玉所表达的是东家之子的美貌 ,其衡量标准就是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新闻也有一个度 ,写作角度、采访角度、报道角度、把关人角度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闻的真实度 ,也就是衡量新闻真实的尺寸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在中宣部或新闻出版署的文件中 ,常常强调如实的报道 ,即按照新闻事实的原貌加以报道 ,不允许歪曲和纂改事实 ,不允许编造和杜…  相似文献   

5.
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专家.可以说,深入调查研究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更是写好深度报道的法宝.我在多年的采写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生命力首先就在于他的真实性,没有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恪守的铁律。记得刚到报社工作时(1984年),当时的总编辑就告诫我们:新闻必须要真实,不要因为采访不细造成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7.
新闻在追求真实的同时,如何避免与法律法规乃至社会道德的不断冲撞,已经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和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不是每一件真实的事情都需要报道或有报道的必要呢?过于残忍的图片,与社会追求人文关怀的环境不和谐;热衷于名人生活细节的报道往往引发隐私权纷争;详细披露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过程和手段,会直接损害国家利益等,虽有事实,却无需报道,甚至不能报道。如今人们对新闻要求增强,新闻采访范围逐渐拓展,媒体间新闻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在追求真实的同时,如何避免与法律法规乃至社会道德的不断冲撞,已经引起了新闻…  相似文献   

8.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9.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常常利用同一事件、同一类别、同一场景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对比方式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写作来传递一个新闻观点,这种采访写作手法,对事件的表述反差强烈,观点明确,生动感人,常常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对事件的深刻反思。以下就几个真实的新闻报道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凭借记者对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真实的阐述及人物谈话、实况录音,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真实可信之感,反之,采访与后期制出来的“翻版”就会让人听得别别扭扭,甚至让人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确保录音报道的真实,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闻事件的现场录音必须是新闻事件发生时或发展中的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比如党的十六大开幕.所做的录音报道、所用的开幕大会的全部录音必须是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就是说,采制的录音必须一次成功,没录上或没录好,都不可能也不允许重录、补录。更不允许用别的录音代替,甚至是随意更改一下。  相似文献   

12.
新闻作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基本要求就是具有真实性和新近性。这当中真实性是前提,是生命。也就是说,凡所报道的新闻理应真实,不真实的信息便不能成为新闻,更不能报道。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包括以上要求,而且镜头表现手法也必须真实。然而,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  相似文献   

13.
黄燕军 《报刊之友》2014,(2):111-111,125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就是真实客观。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作为与百姓直接接触的新闻采访,要真实的反映人民生活,客观的传达群众心声,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好新闻。目前新闻采访中客观性缺失严重,本文就此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为例,分析了新闻采访客观性的必要性,并着重分析了保持新闻采访客观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柏铨 《青年记者》2006,(23):19-21
一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其教学的内容包括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有的新闻院系分为两门课程,有的则合而为一)。它既应当涵括一般的新闻报道(含消息、通讯)的采访写作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也应包括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法制报道、文教报道、医疗卫生报道、文娱体育报道等各类专题报道的采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的完整流程包括采访前的资料准备、采访进行中的事实判断以及采访完成后的信息整合三个阶段,其中采访进行中的事实判断是整个流程的核心所在,正如人们所说的一篇新闻采访的质量七分靠采集三分靠撰写,由此反映出在采访过程中注重现场观察、捕捉真实场景的重要性。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既需要亲身进入现场,又需要对现场的事件、环境等仔细观察,以搜集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为新闻稿的撰写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概述,以期为未来从业者撰写出更高质量的新闻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孙巍  秦峰 《新闻知识》2005,(11):13-14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受到虚假新闻的侵扰。一些或捕风捉影、凭空编造,或夸大其辞、违反常识的虚假报道不断出现,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危害。究其产生的根源是,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没有恪守新闻工作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有媒体为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将真实性原则让位于所谓“轰动性”,为了“抓住受众眼球”而置新闻真实于不顾;也有记者作风漂浮,追逐名利,不深入采访或根本不采访,随意编造或“编抄”别人的稿件等等。  相似文献   

18.
骆佰松 《军事记者》2005,(11):23-23
隐性采访是指记在采访过程中不公开记身份,或公开记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的采访。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记对于通过正常渠道采访而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常常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以满足广大受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但是,有些记在进行隐性采访过程中,对一些法律法规掌握还不够,以至不能很好地或圆满地完成报道任务。因此,记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按照合法的依据,把握和运用好隐性采访的原则,在完成新闻采访和报道任务的同时积极维护自身的各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香港电视新闻采编“游戏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内地的新闻采编相关守则笼统而含糊。业内呼吁多年的《新闻法》迟迟无法出台,有章可循的条例像《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对新闻采编部分是这样的文字:"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这话是不错,但对记者而言,如何做到全面、客观?很明显,内地的条文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20.
所谓体验式新闻是指记者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采访方法,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报道事件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